近日,印度媒体抛出惊人论调:中国对印度电动车产业实施全面‘卡脖子’!这一言论背后,折射出印度新能源产业在高速发展中的深层困境——核心部件高度依赖中国进口,本土制造能力严重不足。
印度电动车市场:四年十五倍的狂飙
印度电动车市场正经历爆发式增长。2020年销量不足10万辆,到2024年已飙升至近150万辆,四年间增速达15倍。这一狂飙背后,印度政府推出的FAME-II补贴政策功不可没:每辆认证电动两轮车可获120美元补贴,补贴后车价近乎腰斩。政策刺激下,消费者踊跃购买,车企纷纷入场,印度新能源赛道看似一片繁荣。
繁荣背后的致命软肋:核心部件全靠进口
然而,印度电动车产业的‘本土制造’光环下,隐藏着致命缺陷——核心部件几乎全部依赖进口。锂电池和稀土磁体作为产业‘命门’,90%以上来自中国。据印度议会《2024-25年经济调查》报告,2024年印度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电池和磁铁价值达70亿美元,直接决定着整车能否下线。
锂电池:全球67%市场份额在中国手中
全球每3辆新能源车就有1辆使用中国宁德时代电池,中国前六大动力电池企业占据全球67.1%的市场份额。印度最大车企塔塔汽车曾试图用自家子公司电池,但因性能不足最终转向中国企业采购,其子公司电芯甚至依赖中国国轩高科。另一巨头马恒达更直接,旗下车型电池单元由比亚迪生产。
印度并非没有自救动作。政府已批准18.7亿美元专项资金建设锂电解基地,与智利签订盐湖勘探协议,并建立战略储备。但这些举措见效缓慢:即便一切顺利,到2030年本土锂加工能力才可能达到15万吨/年,当前连基础电芯量产都做不到。
稀土磁体:中国掌控91%加工链,印度提炼纯度仅82%
电动车电机必需的稀土磁体,核心技术同样在中国手中。中国加工全球91%的稀土,提炼纯度达99.99%以上。反观印度,虽拥有690万吨稀土储量(世界第五),却连完整加工链都未建立。国有稀土企业年加工量仅1万吨,提炼纯度仅82%,连磁铁都造不出。印度最大稀土磁铁进口商Sona Comstar,2024年从中国进口120吨磁铁供特斯拉使用,其本土生产计划从2025年量产推迟至2026年年中试产,负责人坦言‘目前无替代中国能力’。
产业链断裂:2025年上半年车企因稀土短缺减产
核心部件断供已引发连锁反应。2025年上半年,多家印度车企因稀土短缺被迫减产。印媒虽高呼‘中方卡脖子’,但中国稀土出口管制并非针对印度,而是印度产业链过于脆弱。中国企业从开采到终端磁体制造的全产业链能力,印度短期内难以复制。
深层矛盾:口号与现实的巨大落差
印度‘本土制造’口号喊得响亮,但技术、产业链基础薄弱。发展新能源产业既无核心技术,又无完整产业链,仅靠补贴和口号难以为继。全球供应链是数十年技术、产能、成本控制共同积累的结果,非一朝一夕可替代。
当前印度陷入两难:一边紧急向中国企业补货维持生产,一边砸钱搞本土研发。但技术瓶颈突破非易事,这种‘既要又要’的心态,恐将错失市场窗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