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一场波澜壮阔的立国之战,每当提及,总能激起国人内心的热血与自豪。在这场战争中,无数惨烈的战斗接连上演,大量志愿军将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英勇献身,用生命谱写了壮丽的篇章。
从松骨峰特功连,为了阻击美军,全连几乎全军覆没,仅存活7人,到长津湖地区的“冰雕连”,为了伏击美军,在零下40摄氏度的极端环境下,成建制被冻死,他们的事迹如同丰碑,永远屹立在国家的历史长河中。
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内百废待兴。尽管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为保障志愿军作战出人出力,但与美军相比,我志愿军的后勤保障仍显薄弱。特别是在联合国军强大的空中火力压制下,许多补给物资无法及时运输到作战一线,这更让志愿军的后勤成为了一块短板。
面对这种情况,我军主力在打完一场战役后,往往需要撤回后方进行补给,作战纵深因此受到很大影响。而在第五次战役中,联合国军的总司令李奇微,更是针对这一点,对志愿军主力布下了一张弥天大网。
一、新上任的联军总指挥
当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登上朝鲜半岛时,其时任总司令麦克阿瑟显得相当狂妄自大。然而,在我志愿军发起的第一次战役中,敌人的第8集团军被击败,败退到清川江南岸,美军战损高达三千多人,整个联合国军死伤一万五千余人。
但即便面对如此大败,麦克阿瑟依然对战争的局势迷之自信。须知,在得知我军入朝作战后,美国大后方的指挥机构——参谋长联席会议,曾给麦克阿瑟的指挥部发来一封电报,内容是:“尽量通过政治手段解决中国入朝的问题,同时需要重新审视联合国军的任务。”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一个意思,面对入朝的中国军队,先不要用武力手段解决,而是尽量通过政治谈判,联合国军的任务不是打败中国军队。然而,麦克阿瑟却傲然拒绝了参谋长联合会议的决定,并号称“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随后,他制定了一个对朝鲜发动总攻的作战计划,并在攻击发起前,志得意满地对周围人说道:让小伙子们尽管往前冲吧,打到鸭绿江后,我带他们回国过圣诞节。而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面对麦克阿瑟的这种操作,我志愿军直接把打击目标定位其主力中的主力,王牌中的王牌——陆战队第一师。
在长津湖一战中,这支从太平洋战场上杀出赫赫威名的美国王牌师损失惨重,完全是靠着几乎源源不绝的炮火和空中补给,才撤出了部分精锐,没有被志愿军第九兵团全歼。
此后,麦克阿瑟仿佛陷入一种执念,他迫切希望能够彻底击败我志愿军,来洗刷自己近六十年军旅生涯中这一巨大的污点。为此,他甚至意图将战火直接推进到我国境内,这显然与美国的整体战略不符。
因此,联合国军在抗美援朝战争第四次战役中失利后,美国总统杜鲁门于1951年4月10日签署了解除麦克阿瑟联合国军总司令职务的命令,并在同一时间任命了其接班人——李奇微,这位让志愿军更为头疼的敌人。
李奇微被誉为美国著名的军事家,历史对他的评价有这么一句话:他拯救了陷入失败低谷、濒临崩溃的第八集团军,并阻止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攻势。确实,作为马克阿瑟的接替者,他在上任之初,就针对我志愿军的“礼拜攻势”,采用了“磁吸战术”,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将矛头指向了我志愿军主力——第九兵团。
二、被包围的第九兵团
李奇微也是一员沙场宿将,但他却没有马克阿瑟身上的那种傲慢。对于志愿军的战斗力,李奇微有着清醒的认识。通过志愿军发起的前四次战役,他看到了这支部队顽强的战斗意志、高超的战斗素养乃至神出鬼没的军团穿插能力。
但同时,他也识破了志愿军的一个最大破绽——没有持续稳定的后勤保障。由于运输线过长,最关键的是没有制空权的保护,我们的一线后勤补给在朝鲜战场上一直是对部队作战的一个极大制约。
因此,有相当大一部分战斗都是以闪电战或埋伏战为主,运动战能力不强。而李奇微专门用了一个词语来形容志愿军的这种状态:礼拜攻势。意思就是我军的强大攻势一般只能维持三五天,最长不超过一个礼拜。
对此,李奇微制定了一个作战计划:磁吸战术。听起来很厉害,其实解释起来就是主动露出破绽,边打边退,然后其他部队合围,一口吃掉我军主力。其中最精髓的一点就是,利用美军机械化的优势,在夜间主动后退,放志愿军占领阵地,然后在白天发起火力覆盖,不断消耗我军的兵力。
在李奇微的具体方案中,就是由联合国军的第二十三军团直面我军主力第九兵团,并一步步吸引第九兵团深入敌阵。并且还用巨大的空中优势,不断袭击我军的补给线。
在第五战役的第一阶段中,面临我军强大的攻势以及联合国军有意无意的“放水”,志愿军突破了临津江,甚至越过了北汉江,兵锋直指汉城。不过在这时,彭老总也敏锐地意识到了危机。
因为在前方发回的军情中,联合国军展现了与以往大不相同的战术,针对性极强,并且在撤退时,有组织地实行了“清壁坚野”,让志愿军无法就地进行补给。而补给线遭受的打击,更是让志愿军本就脆弱的后勤雪上加霜。
当这些信息汇总时,戎马一生的彭老总立刻有了危机感。他站在战场沙盘前,仿佛看到一张展开的密网,对志愿军虎视眈眈。1951年5月21日,彭德怀军令传出,让所有志愿军部队全线后撤,进行物资弹药的补充。
也就在这时,李奇微也下达了联合国军全面反攻的命令——13个主力师向后撤的志愿军发起了猛攻。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志愿军每个兵团各留下一支部队阻击联合国军,确保主力的顺利撤退,同时要求各部队即时汇报所在区域。
而通过各部队方位对比,彭老总看出来李奇微的目标——正是先前进攻是最突出的宋时轮第九兵团。按照沙盘推演,彭德怀发现第九兵团已经陷入了联合国军的包围圈——对方的机械化行军速度太快,宋时轮无论如何都来不及脱身了。
而从全局看去,不只是第九兵团的十万大军已经被包围,还另有志愿军2个兵团和朝鲜军一个兵团仍在三八线以南,面临着联合国军的追击。顺着战线看去,彭德怀发现了一个关键点——铁原。
此时,李奇微也站在军事沙盘,作战计划前半部分的顺利实施让他意气风发。现在有两道大餐排在他面前,一道是已经被包围的志愿军主力——第九兵团,而更重要的一道则是,扼住志愿军运输线枢纽位置的城市——铁原。
是的,铁原正是李奇微的最大目标。作为志愿军和朝鲜军最靠近三八线的补给点,它还是一个交通枢纽,而且向北越过铁原后,就是一片坦途。可以说,只要拿下铁原,不仅能将铁原以南的四个兵团(包括第九兵团)吃干抹净,联合国军还将对志愿军占据极大的战略优势,将其机械化实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现在双方都看到了这个战略必争之地,摆在彭老总面前的,是多个难题,首先就是:被包围第九兵团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