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交出巴格拉姆空军基地,要么就将承担后果!”当地时间9月20日,特朗普这句火药味十足的狠话,如同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在中亚乃至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中激起千层浪。
这并非一句空洞的政治口号,而是一份赤裸裸的“最后通牒”,目标直指阿富汗塔利班,直指阿富汗境内的一个空军基地。
然而,仅仅五天后,在纽约联合国大会的舞台上,中国、俄罗斯、巴基斯坦、伊朗四国外长用一份联合声明对美国这种霸道行径做出了回应:
坚决反对任何对阿富汗当前局面负有责任的国家,在该地区重建军事基地。
这番表态,字字铿锵,虽然没有直接点名,但其所指不言自明。
一厢情愿的最后通牒
特朗普为何对早已撤离的阿富汗,特别是巴格拉姆空军基地如此执着?答案藏在他个人的政治野心与美国根深蒂固的地缘战略盘算之中。
对于特朗普而言,2021年美军仓皇撤离阿富汗是他口中“美国历史上最失败的决定之一”。
重返巴格拉姆,不仅能洗刷他眼中的“耻辱”,更是一场志在必得的政治“翻身仗”,旨在向世界宣告美国影响力的回归。
更深层次的,是巴格拉姆基地无与伦比的战略价值。
阿富汗素有“世界的心脏”和“帝国坟场”之称,其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必然是兵家必争之地。特朗普的算盘打得极为精明,可谓“一石数鸟”:
首先,是直指中国的西部边陲。
他毫不掩饰地宣称,该基地距离中国的核武生产基地“只有一个小时的行程”。
一旦美军重驻,就等于在中国西部腹地安插了一双监视的眼睛和一把伺机而动的利剑,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和“一带一路”倡议的西向通道构成直接威胁。
其次,是为了威慑俄罗斯的战略后院。
中亚地区历来被俄罗斯视为其“软腹部”,美军在此地的存在,将极大压缩俄罗斯的战略空间,重演冷战时期对其进行遏制的旧戏码。
最后,则是为了完成对伊朗的东西夹击。
美军在波斯湾本就部署有重兵,若再拿下东侧的巴格拉姆,便能对伊朗形成钳形攻势,使其腹背受敌,极大增加其国防压力。
但特朗普的如意算盘,注定无法打响。
对中国而言,维护西部边疆的稳定是国家安全的基石。一个被外部军事力量渗透的阿富汗,将可能成为恐怖主义和分裂势力的温床,直接危及中国的安宁。
对俄罗斯而言,绝不容许中亚这个战略后院,再度沦为外部势力颠覆地区秩序的跳板。
对伊朗来说,这更是关乎生存的切肤之痛。让美军驻扎在仅一墙之隔的邻国,无异于引狼入室,将自己完全暴露在敌人的炮口之下。
而对巴基斯坦,这个长期承受阿富汗战乱外溢效应的邻国,深知局势一旦再起波澜,难民潮、跨境恐怖袭击将接踵而至。维护阿富汗的和平,就是保障自身的安宁。
正因如此,四国的联合声明既是对自身利益的维护,也是对地缘安全的负责。
而作为事件的直接当事方,阿富汗塔利班的态度更是决绝。
其外长穆塔基直言,阿富汗“随时准备再打20年”,也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驻军。
这种“光脚不怕穿鞋的”决绝,恐怕也让特朗普政府感到难办。
霸权剧本早已过时
特朗普试图用强硬的威胁,重演美国“说一不二”的霸权剧本,但他似乎忽略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时代变了,棋盘上的玩家和规则,早已不是二十年前的模样。
他想要强行重返阿富汗的计划,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几乎无法克服的现实障碍,更像是一场不切实际的政治表演。
从军事和后勤角度看,这条路几乎被堵死。
美国国内早已弥漫着浓厚的“战争疲劳症”。
民众不愿意再为一场看不到尽头、代价高昂的海外战争买单。
其次,巴格拉姆基地在美军撤离后历经数年风雨,设施老化严重,修复它不亚于重建一座新基地,所需数十亿美元的巨额开支,能否在美国国会通过都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最致命的是后勤问题。
阿富汗是一个内陆国家,任何军事基地的补给都依赖陆路或空路通道。
在中俄巴伊一致反对的情况下,这些邻国不可能为其开放通道。届时,任何驻扎的美军都将成为一座被围困的“孤岛”,重蹈当年苏联深陷战争泥潭的覆辙。
从外交层面看,美国孤立塔利班的策略效果也已大打折扣。
尽管西方世界仍不承认塔利班政权,但中俄等国与其保持着务实接触,使其在国际上并非完全没有话语权。
美国若一味施压,结局只会是自食其果。至于经济制裁,美国已经用到了极致,却未能压垮塔利班。
四国的联合声明,不仅是对特朗普妄想的有力回击,更是在阿富汗问题上主动划下了一条“安全边界”。
更何况,与美国“派军队”的威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俄等国在声明中承诺的是“帮助阿富汗搞重建、给援助”,并推动其融入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合作平台。
对于一个百废待兴、渴望和平发展的国家而言,哪一方是真正的朋友,哪一方是潜在的麻烦制造者,答案不言而喻。
归根结底,特朗普的“通牒风波”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美国霸权思维的惯性,也折射出其影响力的相对衰落。
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正在加速,一个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正在构建之中。
阿富汗的命运,终将由阿富汗人民自己决定,而不再由远在万里之外的某个超级大国凭空主宰!
参考资料:
特朗普为重占阿富汗空军基地发出威胁后,中俄巴伊发表联合声明——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