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特朗普嘲讽后48小时,俄军轰炸机逼近美本土引发关注

时间:2025-09-30 05:05:35 来源:空天力量 作者:空天力量

特朗普嘲讽俄罗斯是“纸老虎”的话音刚落,局势便迅速升级。不到48小时后,俄军的轰炸机编队直接逼近了美国本土,这一举动无疑释放出了明确的战略信号。

据环球网报道,北美防空司令部发布声明称,由2架俄罗斯图-95远程战略轰炸机和2架苏-35战斗机组成的飞行编队,出现在了阿拉斯加的防空识别区。美方对此颇为重视,迅速出动了1架E-3预警机、4架F-16战机和4架KC-135加油机进行“精准拦截”。考虑到如今北约和俄罗斯之间“剑拔弩张”的对峙状态,俄方此举不排除是要给美国一个“下马威”的可能。



图-95作为俄罗斯的远程战略轰炸机,其威慑力不容小觑。

特朗普“敲打”俄罗斯,背后意图引猜测

俄方之所以要大费周折威慑美国,与特朗普最近发表的一系列言论不无关系。特朗普曾称乌克兰有望“赢回全部领土”,甚至将俄罗斯称为“纸老虎”,似乎表明美方终于“回心转意”,要回到美欧阵营中。然而,由于特朗普的立场往往充满不确定性,这种论调看似强硬,实则经不起推敲。

有观点指出,特朗普的这种表态与其过往对俄立场一脉相承。他始终认为欧洲和北约才是挑起对抗的根源,而美国不应为他人火中取栗。此外,还有人注意到,特朗普将乌克兰“获胜”的可能性与欧洲的支持捆绑,本质上是在向欧洲盟友传递信号:若想让美国继续提供武器,就得加大投入。这种“画饼充饥”的策略,与其说是对俄施压,不如说是借俄乌冲突向欧洲兜售军火、转嫁责任的算计。



美军F-16、F-35“伴飞”俄军图-95的场景,成为此次事件中的一大看点。

更关键的是,特朗普对北约的态度暴露了其真实立场。他多次威胁若欧洲防务支出不达标就退出北约,这种对同盟体系的轻视,让特朗普对俄罗斯的“强硬”显得格外不可靠。

在这个背景下,俄罗斯派遣图-95轰炸机逼近阿拉斯加,无疑是一种试探特朗普真实想法的手段。美军若例行派出战机伴飞,却刻意避免雷达锁定或挑衅性动作,这种“点到即止”的应对方式,可以证明美俄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默契”,都不想“把事闹大”。

在确认了这一点后,俄方也能放下心来,将特朗普政府的“敲打”视为一种安抚国内强硬派的举动,从而将注意力集中在俄乌战场上。



阿拉斯加对美国极为重要,图为美国军人合影画面。

俄军机逼近阿拉斯加,美俄互相试探的“压力测试”

从这个事件中也能看出,俄军机逼近频繁现身阿拉斯加防空识别区,并非单纯的军事巡航,而是一场针对美国战略底线的试探。

阿拉斯加作为美国本土防御的最前沿,不仅是北美防空司令部的核心防区,还部署着F-22隐身战斗机等先进装备,其战略价值不言而喻。俄罗斯通过派遣续航能力超1.4万公里、可携带远程巡航导弹的图-95,以及具备超机动能力的苏-35,向美国展示其远程打击力量和空中优势,本质上是在检验美国对本土周边空域异常活动的容忍阈值。

这种试探具有多重意图:其一,通过常态化但非侵入性的军事存在,提醒美国俄罗斯仍具备对北美实施战略威慑的能力,尤其是在俄乌冲突消耗大量资源的背景下,此举有助于稳固其“大国地位”的心理优势;其二,利用防空识别区的特殊性质,在公海空域与美军展开“猫鼠游戏”式的互动,既避免直接冲突,又持续施加心理压力;其三,配合普京“外交抗议一万次,不如轰炸机出动一次”的强硬言论,向国际社会传递俄罗斯不会因乌克兰危机而放弃全球战略布局的信号。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无论美方对此作何反应,俄罗斯都能得到想要的答案:若美方过度反应,可能正中俄罗斯下怀,成为其渲染“西方威胁”的借口;若美方反应平淡,则进一步验证了美国战略重心转移、对俄防范松懈的现实。



苏联时代,图-95就经常去阿拉斯加“遛弯”,如今其威慑力依旧不减。

美俄欧三方博弈,将北约推向撕裂边缘

当然,美俄之间互相试探,欧洲自然也想“插上一脚”。如此一来,北约在三方的博弈中,逐渐被推向了分裂的边缘。

众所周知,北约本是美国主导下遏制苏联的军事工具,冷战结束后却因目标模糊陷入“使命困境”。如今,俄乌冲突的爆发让北约“满血复活”,但其内部矛盾却在美俄欧的三角博弈中被不断放大。

俄罗斯通过轰炸机逼近阿拉斯加等行动,直接向北约的核心防御能力发起挑战;美国则一面以“保护欧洲”为由要求盟友提高军费,一面将乌克兰议题边缘化,转而聚焦军费分摊和贸易利益;欧洲国家夹在中间,既要应对俄罗斯的现实威胁,又不满美国的高压政策和“美国优先”的利己主义倾向。

这种博弈首先体现在军费分歧上。尽管北约秘书长态度坚定地支持特朗普上调军费的决定,但欧洲国家却并不买账,内部态度极为分裂——东中欧国家位于冲突前线,自然愿意不惜代价“反俄”;东南欧国家却不愿介入,只想保全自身。这种分裂给了美国不断施压的空间,甚至以“退约”威胁逼迫欧洲“有偿支付安全成本”。



普京曾表示“外交抗议一万次,不如轰炸机出动一次”,这句话在此次事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对于俄罗斯而言,北约32个成员国“离心离德”的局面千载难逢,是威胁也是机遇。尤其是欧洲国家正在“两边受气”,既不想提高军费,又担心失去美国的“保护伞”。这种两难处境正在将北约内部的裂痕从暗流变为显性冲突。

在俄乌冲突这场没有赢家的博弈中,北约既被美国当作遏制俄罗斯的工具,又被欧洲视为集体安全的最后屏障。但其内部的分歧与矛盾已让这个曾经坚不可摧的军事联盟逐渐显露出脆弱性。当各方都试图从博弈中攫取最大利益时,北约的撕裂或许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