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米再次成为舆论焦点,不过这次并非因为新品惊艳,而是因为一款名为“小米17”的新机引发了广泛关注。
按常理,去年是小米16,今年本该是16S或小米17,但小米这次直接跳过了16,官宣“小米17系列”即将到来。这一举动让网友们纷纷表示:“我们跳过了什么?”
更巧合的是,iPhone 17刚刚发布,小米就紧跟其后推出“小米17”,而且外观还被网友吐槽“苹果味儿太浓”。有网友调侃道:“这不是对标,是抄作业没抄完,连学号都抄错了。”
面对网友的质疑,雷军迅速下场救火,连发多条微博解释:“小米17是跨代升级!全面对标iPhone,正面迎战!”他还强调:“质感大升级,惊艳蜕变。”言下之意,小米并非蹭热度,而是来真的。
然而,网友们并不买账,纷纷表示:“你倒是蜕变,怎么越看越像‘安卓版iPhone’?”“标准版真不好看”“这设计,不如上代”……差评如潮,甚至热搜都带上了“#小米17丑#”。
这已经不是小米第一次被群嘲了。从“组装厂”到“只会营销”,从小米汽车被质疑“虚假宣传”,再到如今新机未卖先挨骂,雷军也显得颇为无奈。
8月25日,雷军在微博发视频,罕见袒露心声:“这些年被质疑,我们其实挺难受的。”他解释道:“小米模式太新,成长太快,容易被误解。”然后话锋一转:“所以,希望大家帮我们多宣传,多解释。”
好家伙,雷军这是亲自下场,号召粉丝当“网络嘴替”了?从前是“为发烧而生”,现在是“为争议而活”。这话听着挺诚恳,但总有点心酸。
一个千亿市值的科技公司,创始人不谈技术突破,不讲产品创新,反而在求网友“帮忙解释”,这像极了考试没考好,求同学别跟家长告状。
更讽刺的是,就在雷军喊话“多解释”的时候,小米汽车又摊上事了。先是网红提车被“报警抓人”,只因直播质疑前舱设计与宣传不符;接着车主发现新车玻璃上有“测试车”字样,怀疑提了台“二手工程车”;
再后来,SU7 Ultra二手价暴跌,曾经加价抢的“神车”,如今挂牌即亏。最惨的是销售团队,曾经专属服务顶配车型的“Ultra Master”,现在被降级,得跟普通销售抢饭吃。
从“尊贵顾问”变成“促销员”,这落差,比股价跌得还狠。
这一切的背后,是小米从手机跨界造车的野心与现实的碰撞。雷军曾说:“小米高端化五年,终于有底气对标iPhone。”可现实是,产品还没站稳,舆论先翻了车。
跳过“16”直接上“17”,本想宣告“跨代升级”,结果被看成“蹭苹果热度”。说“全面对标”,网友回一句:“你对的不是标,是模子。”
连内部员工王腾也被曝“泄露机密”,拿了187万咨询费,雷军多年栽培,换来一句“辜负苦心”。
现在的小米,像极了一个急于证明自己的优等生:成绩不错,但总怕别人说“你不行”;拼命奔跑,却总被质疑“你走歪了”。
可问题是,消费者要的不是解释,而是真本事。你不用说“我们很努力”,只要拿出一台让人闭嘴的好手机、好汽车,就够了。
雷军说“攒钱、找人”,这没错;说“乐观主义精神”,这也对。但光靠情怀和口号,撑不起一个高端品牌。
如今的小米,不缺热度,不缺话题,缺的是信任的沉淀。当每一次争议都要靠老板亲自出面“求理解”,说明品牌已经走到了一个关键路口:是继续靠营销和情怀撑场面,还是沉下心,把产品做到让人无话可说?
最后送小米一句实在话:别总指望网友帮你解释,真正能解释一切的,是那台拿在手里的手机,和那辆能安心上路的车。
毕竟,市场从不听谁喊得响,只认谁做得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