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潜水鱼X 鲁萏
9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会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副局长韩冬透露,相关部门正在制定《微短剧管理办法》(拟以部门规章形式发布),重点整治‘雷人’剧情、‘霸总’人设、片名哗众取宠等问题。这一消息引发行业震动,短剧市场或迎来‘严打’期,而长剧是否因此受益成为讨论焦点。
短剧监管升级:从21条新规到管理办法
今年8月,广电总局发布21条微短剧管理新规后,仅一个半月便在‘十四五’规划背景下提出拟定管理办法。政策端连续出手,市场普遍认为短剧行业将面临严格纠偏。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6.69亿,市场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内容乱象频发。
‘微短剧的乱象早就该整治了,它已经成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毒瘤。’某影视公司高管艾瑞克直言。此前,《特朗普爱上在白宫当保洁的我》等虚假短剧引发舆论哗然,杭州一50岁观众因短剧诈骗损失25万元的案例更暴露监管漏洞。此外,部分抗日题材短剧胡编乱造、不尊重历史,进一步加剧行业混乱。
夜间违规剧集泛滥,平台加强审核
许多擦边短剧选择在夜间审核薄弱时段上线。本月初,微信下架近百部违规微短剧,涉及导向不良、低俗擦边、价值观缺失等问题,并对相关小程序进行处置。例如,某短剧因详细描写职场霸凌情节被要求修改,最终调整剧情走向,突出女性反击的正能量。
‘精品短剧的监管一直很严格,全本过审后才能下备案号。’北京某编剧工作室负责人牛牛表示,此次监管大概率针对‘游击队’式的小程序剧。这类剧集不走备案流程,成本低廉,常以‘霸总独宠’‘豪门恩怨’等题材吸引用户,通过低俗擦边情节刺激付费,甚至渲染暴力、出轨等负面内容。
长短剧之争:长剧困境源于自身
政策连续出台,是否意味着广电为长剧‘松绑’?艾瑞克认为,将长剧不景气归咎于微短剧‘就像把米饭卖不动怪面条太受欢迎’。他指出,长短剧受众画像与创作逻辑截然不同:长剧受众以30岁以上追求深度剧情者为主,微短剧则聚焦18-30岁碎片化消费人群;长剧重文艺叙事,微短剧以即时情绪刺激为核心。
‘长剧的困境源于流量陷阱。’艾瑞克坦言,近年古偶剧扎堆,剧情换汤不换药,观众早已审美疲劳。数据显示,2024年有6部剧集热播期集均播放量破4000万,2025年上半年仅剩10部,长剧市场呈断崖式下跌。广电‘21条’政策每两个月调整一次,而红果等平台在短剧端推行编剧工作室激励、演员分成,长短剧分别走向放权市场与平台控盘。
微短剧出路:情绪价值与精品化
尽管出身长剧行业,艾瑞克认为微短剧的优势在于抓住情绪传播要点。今年爆款短剧如《好一个乖乖女》(爽感)、《十八岁太奶奶驾到》(温情)、《家里家外》(烟火气)均通过捕捉情感需求实现共鸣。他预测,微短剧将催生更多以人为核心的组织形态,如个人工作室或艺人工作室。
牛牛工作室正在筹备一部以‘社区志愿者’为主题的微短剧,每集1-3分钟,通过展现帮老人买菜、调解邻里矛盾等小事传递善意。‘我们想试一条‘温情正向’的情绪路径。’他透露,剧本需反复斟酌台词,避免违背公序良俗的情节。
作家刘震云在2025郑州微短剧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类比短剧与历史碎片化话本小说,称其为‘当代的碎片文艺复兴’。他以《世说新语》中‘王徽之雪夜访戴’的故事为例,说明‘短’从来不是内容的短板,关键在于情绪的精确递送。
监管与创作:抓住时代情绪是关键
未来,短剧将被更严格监管,但不会被消灭;长剧不会因短剧被管而自动复活。监管能纠偏‘雷人’‘霸总’内容,却无法解决创作对情绪供给的迟钝。真正的分水岭不在于时长,而在于是否抓住时代情绪、建立稳定工业方法。当‘短’回归情绪命题,‘长’摆脱流量幻觉,国产剧生态才能从‘对抗’走向‘各安其位’。
(采访对象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