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潜水鱼X 何润萱
在剧集市场青黄不接的Q3季度,一部名为《不眠日》的剧集悄然走红,成为观众热议的焦点。这部作为“开端”系列IP第二部的作品,不仅更换了制作方——从正午阳光变为耀客传媒,更在内容剧情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彻底告别了公交车爆炸和“锅姨”的经典桥段。然而,真正引人入胜的,是它对国产剧地理坐标和空间处理的独特手法,让人不禁思考:2025年,香港是否已悄然成为国产剧中的风格插件?
在《不眠日》构建的世界里,香港不再是一个真实的地理坐标,而是一套精心设计的港味插件。霓虹灯下的街巷、激烈的枪火对决,以及港星们的熟悉面孔,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危险与神秘的外壳。而普通话的腔调与内地式的叙事逻辑,则像是一条隐形的线,将这一切牢牢地固定在秩序的框架内。故事背景中的“华澳市”,既像香港又非香港,它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拼贴实验,将香港元素与内地叙事巧妙融合。
港味的成功塑造,离不开香港演员工业训练的深厚底蕴。张国强、陈保元等TVB出身的演员,将警匪片的经典元素带入剧中;文咏珊、李靖筠等则在犯罪类型片中磨练出的站位与节奏,为合拍片增添了港式动作与警匪美学的独特韵味。然而,当这些港味元素与内地演员的纯正北京口音、内地文艺脸庞相遇时,一种奇异的拼贴感便油然而生。剧中闪回的大学上下铺、集体打游戏的画面,以及普通话与粤语的频繁混搭,都在提醒着观众:这是一个2025年的“合拍片”,既熟悉又陌生。
这种拼贴感并未削弱剧集的吸引力,反而因其独特的异托邦气质而让人耳目一新。不同文化的外壳与内核在同一场景中频繁对撞,既产生了违和感,也带来了观感上的新鲜。然而,随着剧情的深入,港味元素逐渐淡出,内地叙事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文咏珊等港星在剧中的角色被降格为功能位的NPC,香港的一切似乎都在这部剧中变得无味化、模块化。
香港成为国产剧风格插件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回溯过去十年,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变化的轨迹。从2016年《无间道》网剧版的合作播出,到2019年《飞虎2》的内地先播、香港后播,再到2020年《使徒行者3》中腾讯企鹅影视的主动介入制作,港味元素逐渐被内地平台所掌握和运用。如今,当港味变成一种可复制的模板时,TVB无论作为制作方还是渠道,都已不再是必需品。
在院线端,香港电影同样感受到了这种“失味”的冲击。杜琪峰在戛纳对BBC的感慨,以及《焚城》中对香港影视痛感的商品化捕捉,都反映了香港影视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失落与挣扎。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香港成为国产剧插件也并非完全是一种堕落。当主体性难以维持时,它至少还能以模块形式继续存在,这何尝不是一种文化工业的幸存机制?
《不眠日》的异托邦设定并非仅使用香港这一组插件。男主角丁奇工作的CIB机构称谓的杂糅、泰国女演员茱蒂蒙·琼查容苏因的加盟、好莱坞动作导演张鹏的参与,都使得这部剧集成为了一个多层次的地理拼贴作品。香港,只不过是其中一处重点而已。
香港从黄金时代的叙事主体到如今的风格插件,这一变化并非孤立存在。它反映了全球影视工业现代化的趋势,即空间不再是故事的根,而是可调用的接口。对香港来说,这既是失落也是留存。虽然对香港本土文化有点残酷,但这是一种无可选择的大势所趋。
说到底,谁拥有拼贴权决定了港味是方法还是素材。当权力在内地时,香港就从叙事主体被安排到风格插件的位置。黄金时代香港诞生的审美偶然已被今天内地影视工业的生态全面覆盖。杜琪峰的失落不会消散只会经久盘旋在港岛上空——因为这就是新港剧时代的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