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核潜艇刚在菲律宾停靠,菲律宾媒体便陷入狂欢,仿佛找到了对抗中国的“定心丸”。但现实真的如此简单吗?在南海这片战略要地,中国海军的装备实力与防御体系,才是决定局势走向的核心力量。154枚导弹的威慑力,在体系化对抗的今天,未必能掀起多大风浪。
据菲律宾媒体报道,9月23日,美国海军“俄亥俄号”巡航导弹核潜艇悄然停靠菲律宾苏比克湾。这艘1.8万吨的“水下巨兽”满载154枚战斧巡航导弹,被菲媒称为“航母杀手”,甚至扬言其威慑力超过美军双航母编队。然而,翻看权威报道与美国国防部公告,这艘潜艇实为上世纪80年代服役的老型号,2002年才完成改装,技术早已落后于时代。
现代战争是体系对抗的战场,单靠一艘潜艇就想改变南海局势,无异于痴人说梦。战斧导弹虽射程超1500公里,但面对各国防空技术的飞速发展,其亚音速飞行轨迹与可预测性,让突防成功率大幅下降。美国海军自己也承认,近年战斧导弹在实战中被拦截的比例越来越高——2017年叙利亚空袭中,59枚战斧就被老旧防空系统击落十余枚,而中国如今的防空网,远非叙利亚可比。
美方公开数据显示,“俄亥俄号”拥有22组垂发系统,每组可装7枚战斧,总计154枚。其水下排水量达1.8万吨,最大下潜深度400米,噪音控制接近海洋本底噪音。但这些优势在南海复杂的水文条件下,却成了“双刃剑”。2021年,美国“康涅狄格号”核潜艇在南海“撞山”的教训,足以证明:即便技术先进,想在南海隐身行动也绝非易事。
南海早已不是潜艇可以肆意活动的“自由水域”。中国在这里布下了天基、空基、海基与水下声学监测网络,配合运-8Q型反潜巡逻机、054A/055型驱逐舰等新型装备,以及智能水雷的部署,潜艇一旦进入,便如入“迷宫”。央视军事与新华社公开报道显示,过去十年,中国新下水的水面舰艇反潜能力大幅提升,南海区域甚至部署了AI声学监控系统,可通过声纹精准锁定目标。“俄亥俄号”想神不知鬼不觉地潜入,难度比以往大了数倍。
真正让美军核潜艇忌惮的,是中国自主研发的鹰击19高超音速潜射导弹。作为全球首款能从潜艇发射的超燃冲压高超音速导弹,鹰击19最大速度达12马赫,横向机动距离超过1500公里,且能从533毫米鱼雷管直接发射,隐蔽性极强。对比之下,战斧导弹最大速度仅0.8马赫,飞行轨迹单一,面对鹰击19的高速突防与灵活变轨,现有防空系统几乎无法拦截。美国权威军事分析网站多次指出,鹰击19的服役,已彻底改变亚太海上力量对比。
更重要的是,093B、039C等中国主力潜艇均可携带鹰击19。这意味着,中国潜艇的水下反击能力实现了跨越式提升——从依赖鱼雷与亚音速导弹,到能在数百公里外发动高超音速打击,威慑力不可同日而语。美国海军学会评论认为,未来美军在南海可能不得不更多依赖潜艇等隐蔽平台,但在体系对抗面前,这种“小打小闹”难以改变局势。
菲律宾媒体将美军潜艇吹嘘为“定海神针”,但现实却屡屡打脸。9月16日,菲律宾多艘公务船试图“勇闯黄岩岛”,结果被中国海警用喊话与水炮轻松化解,事后菲主流媒体集体沉默,足见其行动效果之差。这种情况下,美国派“俄亥俄号”停靠菲律宾,更多是象征性“撑腰”,实际作用有限。菲律宾若真以为有了美军核潜艇就能高枕无忧,未免太过天真——“俄亥俄号”即便满载战斧,也不敢轻易进入南海热点地区,实战风险远超纸面数据。
国际主流观点普遍承认,现代海战早已不是单件武器拼数据的年代。美国防务分析机构指出,体系作战与全域防御是大国海军的标配。中国在南海构建的防御网,涵盖反潜、反舰、防空与中远程打击等多个维度,早已不是单靠潜艇、驱逐舰或导弹就能突破的。一旦局势紧张,美军在菲律宾的9处军事基地均在中国火箭军的打击范围内,后勤支撑难以为继,所谓的“终极大杀器”再先进,也难以长期作战。
福建舰完成电磁弹射测试,让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掌握这项航母技术的国家,而美军福特号航母的电磁弹射系统至今故障频发。中国反舰圈层已能覆盖3300公里,美军航母必须在1500公里外才有安全感。鹰击19的服役,更让潜艇成为水下威慑的中坚力量——美国海军学会评论称,未来美军在南海的行动,可能不得不更多依赖潜艇等隐蔽平台,但在体系对抗面前,这种“小打小闹”难以真正改变局势。
美军“俄亥俄号”停靠菲律宾,确实让南海局势热闹了几分。但真正决定南海走向的,是中国持续提升的防御体系与自主研发的高端装备。鹰击19的出现,让中国潜艇的水下打击能力大幅提升,这才是改变格局的关键。未来的南海,掌控主动权的从来不是宣传与表面数据,而是扎实的技术积累与体系化作战能力——中国,已用实际行动给出了最有说服力的答案。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参考资料:
尖端武器集中亮相 解密阅兵新锐装备
2025-09-06 10:17·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