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内地顶流高中申请香港大学人数激增,新生真实就读体验曝光

时间:2025-10-01 15:18:04 来源:马蹄烫嘴说美食 作者:马蹄烫嘴说美食

前阵子,与某顶流高中的升学指导老师交流时得知,今年申请香港大学的人数竟然翻了六倍!这一数据令人震惊,也反映出香港留学正变得越来越抢手。

根据多间本地大学公布的最新数据,2025/26学年,香港各院校的非本地生人数均创下了历史新高。具体来说,2024/25学年,香港的非本地学生人数已经达到79,300人,而今年更是突破了8万人。更令人瞩目的是,根据最新施政报告,自2026/27学年开始,受政府资助的高等院校招收非本地生的名额上限将上调至50%!这一变化让不少家长开始担心:在香港读书,孩子真的能学到东西吗?就读体验究竟如何呢?

为了解答这些疑问,我们邀请了港大医学工程大一新生Tenna,她将亲自为我们讲述在港大的真实就读体验。

家人们谁懂啊!港大BME新生的“惊喜”日常

作为一名港大BME(生物医学工程)的新生,开学这一个月,我的生活简直像开盲盒,每天都有新“惊喜”(当然,也有惊吓)。从手忙脚乱地领取证件,到被港式英语暴击,再到驯服宿舍里的各种“奇葩”设备,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又好笑又心酸。

今天,我就来给大家唠唠我的“港大生存历险记”,说不定能给未来的学弟学妹们避避坑!

01 港大读书一个月被卷麻了:从“听天书”到图书馆“钉子户”

刚入学,第一关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领取学生证和医生袍。本以为是个顺顺利利的流程,结果卡在了宿舍打印机上。那台打印机迟迟不显示我的文件,我上上下下跑了四五趟,折腾了近一个小时。无奈之下,我只好厚着脸皮去找宿舍Office的老师帮忙,结果老师一句“唔好意思喔,我地唔可以任何学生打印任何资料噶”(不好意思,我们不能帮任何学生打印任何资料),直接把我劝退。当时我站在打印机前,看着皱巴巴的废纸,差点当场崩溃。

好不容易搞定了证件,终于拿到了医生袍。第一次穿上时,我感觉自己像偷穿了大人衣服的小孩,别提多滑稽了。袍子长到拖地,走在路上总担心会踩到衣角摔个大马趴。

如果说领证件只是小插曲,那第一节专业课(engineering in biology and medicine)绝对是“大型暴击现场”。教授一口流利的港式英语,像是自带加密功能,三小时的大课,我全程处于“我是谁?我在哪?我听的是啥?”的灵魂三问状态。环顾四周,大多是和我一样盯着PPT眉头紧锁的同学,眼神中满是迷茫。更惨的是,我之前没学过生物,上专业课的时候简直像在听天书,满屏的专业术语比外星语还难破译。

这门课还有小组作业,临时选的课,临时组的队,三个人走到一起才发现我们竟然都没有学过生物!纯纯三个生物小白!看着满屏幕的细胞结构和骨骼图,我们简直怀疑人生。就在我快要放弃挣扎的时候,MBBS(医学学士)的同学简直就是我的“救星”,主动把整理好的生物笔记发给我,那一刻,我感觉他身上都在发光!

本以为add drop period(选课调整期)能让我把课表理顺,结果又被学院“戏耍”了一番。心仪的课抢不到,不想要的课退不掉,最后好不容易加上的数学课,还落下了一周的微积分知识点。没办法,只能开启“自学成才”模式,每天下课就直奔图书馆,对着全英课件一页一页啃,连食堂都顾不上去,全靠咖啡续命。

有时候对着一道微积分题,抠破脑袋都做不出来,挫败感瞬间涌上心头,甚至产生了“要不回家吧”的念头。不过,图书馆也成了我的“快乐老家”。刚开始去的时候,我像个无头苍蝇,到处找不到座位,直到发现一楼一个超绝舒适的小角落,从此我就成了这个角落的“常驻嘉宾”。有一次自习时被一道复杂的公式逼得发呆,抬头一看,对面的同学也在挠头,那迷茫的眼神简直和我一模一样,瞬间找到了“难兄难弟”的共鸣,忍不住相视一笑,感觉解题的压力都小了不少。

另外,tutorial的presentation game更让我印象深刻。第一次上common course的tutorial,就遇上要做presentation。老师刚布置完任务,留给我们准备的时间只有20分钟。我们随机组队选择了“人工智能与药物个性化定制”方向,一群人手忙脚乱地分工、找资料、做PPT。最后展示的时候,看到其他小组的PPT做得精致又专业,再看看我们组的超简陋纯白PPT,简直是“公开处刑”。好在我们组被安排在最后,到我们的时候教室里的人已经所剩无几了,这稍微显得没那么丢脸。

全程用英语讲解的时候,没有稿子,只有ppt上简短的提示词,我内心疯狂许愿:下辈子一定要做个英语超好的人!这么仓促完成的结果就是漏洞百出,tutor说我们没有考虑到药物个性化定制的未来发展有什么优缺点,又说我们缺少案例证明。果然心急吃不着热豆腐!好在tutor说这只是一个小游戏,对最后的成绩没有影响!

02 好不容易抢到宿舍,被香港本地生的奇葩操作震惊…

住进宿舍后,才发现生活处处是“惊喜”,尤其是Local(本地生)们的一些操作,简直让我大开眼界。Orientation(迎新)的时候,他们大半夜在走廊里玩游戏,笑声、欢呼声此起彼伏,我躺在床上,听着外面的动静,感觉自己像在菜市场,根本睡不着。

更离谱的是,有一次他们让我们把放在柜子里的调料清理走,理由是“味道太大”,结果周末的时候,直接在柜子上贴了个“for local only(只许本地生使用)”的标签,这操作,我真是服了!

前几天台风,外面狂风暴雨,几个Local却在pantry(公共厨房)那里打麻将,还边打边喊“糊了”,那淡定的样子,仿佛台风和他们毫无关系。我站在门口,一时之间不知道该佩服他们的心态,还是吐槽他们的奇葩。

除了Local的操作,驯服宿舍的设备也成了我的日常任务。首当其冲的就是烘干机。我之前从来没用过烘干机,以为20分钟就能把衣服烘干,结果等了20分钟打开一看,衣服还是湿哒哒的。反复尝试了四次,我才摸透这台烘干机的脾气——至少要烘半个小时,才能收获香香软软的衣服。

不过,宿舍生活也有温暖的时刻。我和隔壁楼的同学经常一起去买菜,然后在pantry做大餐。说到住宿舍,就不得不提和外面租房的区别。住宿舍最大的好处就是花销变小了,能省不少钱。但缺点也很明显,沙宣道附近是医院区,吃饭的选择少得可怜,平时只能去玛丽医院的食堂,味道一般还不便宜。而且来往学校都需要坐巴士,遇到高峰期,挤公交就像“打仗”一样。更让人无奈的是,宿舍规定11点后要保持安静,但实际上,总能听到各种噪音,有时候是隔壁的说话声,有时候是走廊里的脚步声,想早睡根本不可能。

03 香港医院挂号费,1230元!

在港大的生活,除了学习和宿舍,食堂和校医院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先说说食堂吧,港大的食堂选择还挺多的,美心、SU(学生会食堂)、东南亚餐厅,还有宿舍自带的太古食堂。每次去太古食堂,我都忍不住羡慕太古的学生,人家下楼就能吃饭,而我还得挤公交去别的地方吃饭。美心的饭菜比较好吃,适合偶尔改善伙食;SU的性价比高,分量足,是我平时常去的地方,但是肠胃不好的慎选;东南亚餐厅的牛肉粉很正宗,就是有点辣,不能吃辣的小伙伴要谨慎尝试。

本以为自己身体还算硬朗,结果还是没扛住香港的空调。香港的空调简直像不要钱一样,不管是教室、宿舍还是食堂,温度都低到能穿外套。没过多久,我就光荣“中招”了,开始发烧、流鼻涕。一开始我还想自救,去药店买了点药,结果没什么效果,只能去医院。准备去玛丽医院挂号,看到挂号费的时候,我差点以为自己看错了——居然要几百块!据说如果没有香港身份证,挂号费要1230!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了在香港看病的“昂贵”。

后来发烧一直没好,我就预约了港大校医院。预约流程还挺简单的,在学校官网就能预约,不过要提前几天,不然可能约不到。我特别幸运地在周一晚上预约到了周二最后一个号。看病的时候,医生很耐心,问得很详细,还会给你讲解病情和用药方法。最后算下来,开了五天药才15块钱!如果没有那瓶止咳水甚至不用花钱!而且就在学校里面,很方便。建议大家如果身体不舒服,优先考虑校医院,能省不少钱和时间。

留子的成长与生存法则

回想开学这一个月,作为一名“留子”,开局确实很坎坷。从一开始的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到后来慢慢适应、逐渐拿捏,我学会了自己面对一切困难。没有家人在身边,遇到问题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语言不通,就多听多练,慢慢适应;学习跟不上,就泡在图书馆,一点一点补。

这段经历也让我总结出了一套“港大生存法则”:课听不懂没关系,图书馆是你的“救星”,只要肯花时间,总能补回来;作业不会做没关系,勤能补拙,多问同学、多查资料,总有解决的办法;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咖啡和勇气缺一不可,咖啡能帮你提神醒脑,应对熬夜赶作业的日子,而勇气能让你面对各种挑战,不轻易放弃。

最后,还要给大家提个醒:一定要留意每一封邮件和所有DDL(截止日期)!我就因为没仔细看邮件,错过了申请置换学分的机会,现在想想都后悔。12个学分可以少上两节CC课啊!港大的很多重要通知都是通过邮件发送的,DDL也很严格,一旦错过,就没有补救的机会了,所以大家一定要养成每天看邮件、记录DDL的习惯。

开学一个月,有崩溃、有无奈,但更多的是成长和收获。我相信,未来在港大的日子,还会有更多的挑战和惊喜等着我。也希望我的这份生存日记,能给正在经历或者即将经历这段时光的小伙伴们一点鼓励和帮助。让我们一起加油,在港大活出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