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请神容易送神难,可如今波兰想要中欧班列回归,恐怕已难如登天。
9月25日清晨,波兰马拉舍维奇口岸——这个承接91%中欧班列中线运力的枢纽,在关闭13天后重启通行。然而,等待它的并非密集的货列轰鸣,而是稀疏的车影穿梭。
白俄罗斯海关当天公布的数据格外刺眼:仅三分之一积压列车完成过境,剩下200多列早已不见踪影。
波兰总理图斯克9月12日宣布封关时,曾高调宣称这是“保护北约东翼的必要代价”。
那时他或许没料到,这场以安全为名的封锁,会让每年7.4亿兹罗提清关费、近500亿美元贸易额的“稳定收益”岌岌可危。
就在波兰9月24日午夜重启口岸的同时,宁波舟山港的“伊斯坦布尔桥”轮正劈波斩浪驶向北极,哈萨克斯坦的集装箱码头忙着吊装新设备。
中国用三条新通道的实际动作,给出了最直接的回应,这场13天的封锁,最终还是让波兰自己咽下了苦果。
9月12日当天,波兰以俄白联合军演逼近边境、无人机侵入领空为由,突然关闭与白俄罗斯所有公路铁路口岸。
而全球85%到90%的中欧班列需经波兰入境欧盟,波兰这一决定瞬间卡住了中欧贸易的咽喉。
仅24小时后,白俄罗斯布雷斯特边境站就堆满了滞留货列,300多列载着电子产品、汽车零部件和光伏组件的列车动弹不得。
但波兰的硬气没能撑过两周,国内货运从业者9月20日走上街头抗议,
欧盟贸易委员也发来质询函,毕竟中欧2024年贸易额已达7000亿美元,波兰无权单方面切断通道。
更尴尬的是,俄白军演按计划于9月22日结束,所谓的“安全威胁”并未兑现,图斯克只能宣布重启口岸,却仍嘴硬留了后手,暗示若威胁再现仍会关闭。
但谁知道,重启后的景象却让波兰彻底慌了。
为挽回局面,波兰将通关速度提升至原来的1.5倍,海关人员全员加班加点,可货列数量仍断崖式下跌。
9月29日,白俄罗斯海关负责人奥尔洛夫斯基公开确认,选择经波兰过境的中国货列数量持续减少,多数货主已转向其他通道。
面对波兰的反复,中国没有陷入争执,而是用早已筹备的方案回应。
9月23日,宁波舟山港一声汽笛打破僵局,“伊斯坦布尔桥”轮搭载千余个集装箱启航,开辟全球首条中欧北极集装箱快航。
这条航线经白令海、北冰洋直达英国弗利克斯托港,全程仅18天,比传统陆路缩短近一半时间,碳排放还降低15%。
更关键的是,这不是什么临时应急之举。
中国参与投资的俄罗斯阿尔汉格尔斯克深水港已接近完工,中俄联合研发的破冰集装箱船预计2026年交付,届时北极航线可实现全年通航,彻底解决冬季冰封难题。
中远海运负责人透露,航线开通仅三天,就有20多家外贸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首批货物以电子产品和汽车零部件为主。
南线的爆发式增长更具冲击力。
9月22日,中欧班列南线完成当月第8趟运输,1200多个集装箱的汽车零件和光伏板顺利抵达土耳其。
这条从中国新疆经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至土耳其的通道,准时率高达100%,远超波兰线73.4%的水平。
哈萨克斯坦副总理茹曼加林早早就主动对接中方,邀请共建铁路线,该国扩建的集装箱码头已投入使用,阿塞拜疆则干脆免除了过境费。
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南线订舱量环比涨了32%,德国杜伊斯堡港的南线货物处理量激增240%。
中吉乌铁路的加速推进,更是给了波兰更沉重的打击。
这条全长532公里的铁路,目前临时电力线路和施工道路已建成,相关部门正重点处理工程基础设施搬迁,建成后将使中国至欧洲货运里程缩短900公里,节省7至8天运输时间。
吉尔吉斯斯坦副总理托罗巴耶夫明确表示,这条线路将成为“绕开地缘风险的黄金通道”。
三条新通道的崛起,让波兰的封锁代价愈发清晰。
经济上,仅13天封锁就导致其过境收入损失超千万兹罗提,而长期来看,每年7.4亿兹罗提的清关费、近500亿美元的贸易额都将面临缩水。
更严重的是信任崩塌,波兰9月15日刚在华沙召开的中波政府间合作委员会会议上承诺保障班列畅通,转头就继续封关,这种前后矛盾的行为让全球货主警惕。
如今,北极航线的冰山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逐渐消融,南线的铁轨不断延伸,中吉乌铁路的施工机械轰鸣作响。
波兰马拉舍维奇口岸的信号灯或许还会亮下去,但那个曾经独一无二的物流枢纽,已在自己制造的13天封锁中悄然失宠。
在互联互通的时代,谁试图切断合作的纽带,谁就终将被时代的洪流抛下,波兰的教训,无疑为所有沿线国家敲响了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