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山东农大突破植物细胞全能性,中国种业崛起挑战国际巨头

时间:2025-10-02 17:27:55 来源:李砍柴 作者:李砍柴

2025年秋,全球植物生物学领域迎来一场“地震”——山东农业大学研究团队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细胞》上发表论文,成功破解了困扰科学界百年的谜题:单个普通植物细胞如何发育成完整植株?这一突破不仅为作物育种技术开辟了全新路径,更被业内视为中国种业挑战国际巨头垄断的“关键一战”。



百年谜题终破局:植物细胞全能性机制首次揭秘

几乎与山东农大论文发表同步,全球种业巨头科迪华宣布“考虑剥离农药业务”,这一动作被市场解读为对行业格局剧变的应对。而引发这场变革的,正是中国科学家二十年磨一剑的成果。

时间回到2025年9月初,山东农业大学张宪省教授团队收到论文录用通知时,实验室里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欢呼。他们通过系统研究,首次阐明了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分子机制——当叶片气孔前体细胞中的SPCH基因与人工诱导高表达的LEC2基因“相遇”,如同两把钥匙同时插入锁孔,启动了细胞的重编程过程。

“这就像开车,既要插入钥匙,也要踩下离合器,车辆才能启动。”团队核心成员苏英华教授用生动的比喻解释这一发现。研究人员通过精密实验,绘制出体细胞转变为全能干细胞的全景图谱:在大量内源生长素的推动下,普通体细胞跨越“命运分水岭”,踏上胚胎发育的征程。



国际种业格局生变:中国突破打破巨头垄断

在山东农大团队埋头科研的同时,全球种业市场早已形成“寡头垄断”格局。以科迪华、拜耳为代表的跨国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构筑起技术壁垒:它们不仅掌控着高端种子市场,更通过“种子+农药”捆绑销售强化控制力。据统计,全球70%以上的玉米、大豆种子市场被五大巨头瓜分,农民对少数公司的依赖度持续攀升。

然而,这种垄断格局正面临挑战。科迪华2024年财报显示,其种子业务增长稳健,但农药业务下滑明显,这或许解释了其业务拆分的战略调整。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种业已悄然崛起——以“中国蔬菜之乡”山东寿光为例,十年前国产蔬菜种子市场占有率不足50%,如今已逆袭至70%以上,品质与进口品种不相上下。



从实验室到田间:中国种业创新路径清晰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谁掌握了种子,谁就掌握了农业的未来。”一位从业三十年的种业专家如此感慨。过去,中国农民因依赖进口种子,不仅支付更高费用,还面临供货风险。如今,山东农大的突破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科学支撑。

这项基础研究的价值远不止于论文发表。传统育种依赖经验和运气,如同“大海捞针”;而新发现使科学家能精准调控植物再生过程,为“设计育种”奠定基础。未来,育种专家或许能像设计师一样“定制”作物品种,培育出抗旱、耐盐碱、高产的优质品种。更关键的是,新品种培育周期有望从十年缩短至三至五年,这对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粮食安全挑战至关重要。



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中国种业未来可期

中国种业的崛起,离不开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推动。2025年6月,新修订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将正式实施,标志着中国在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迈出关键一步。与此同时,国际巨头也在调整战略:科迪华将杂交小麦、矮秆玉米和基因编辑技术列为重点研发方向,拜耳则加大在数字农业领域的投入。

“我们不仅要解决科学问题,还要思考如何让科技成果惠及更多农民。”山东农大团队表示,他们已启动将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育种的探索。可以预见,随着技术创新与政策支持的叠加,全球种业将呈现更加多元化的竞争格局——而中国,正从“追赶者”向“引领者”迈进。



参考资料

1.中国科学院官网:《植物细胞全能性研究获突破性进展》
2.山东农业大学新闻网:《我校在植物细胞全能性机制解析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3.《科技日报》:《种业创新:从跟跑到并跑》
4.《经济参考报》:《中国种业:在创新中崛起》
5.寿光市人民政府官网:《寿光蔬菜种业发展报告》
6.科迪华公司2024年年度财报
7.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官网:《植物新品种保护趋势报告》

(小可 老A)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