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我以为的英国是童话,现实却给我上了一课,一切都太扎心了!

时间:2025-10-03 20:13:58 来源:天下霸奇 作者:天下霸奇

刚来英国前,我脑子里全是电影里的画面。红色电话亭,双层巴士,穿着风衣的绅士在雨中撑伞慢行。下午茶点摆在白桌布上,牛津剑桥的哥特建筑在阳光下泛着金光。我以为自己要走进一部英伦风情片,结果落地曼彻斯特的第一周,我就被现实抽了一耳光。



天气,是我第一个没想到的敌人。

九月本该是秋天最舒服的时候,可这里没有晴雨交替,只有阴晴不定。天永远灰蒙蒙的,像被谁蒙了层湿布。雨不是哗啦啦地下,而是飘,细细密密地渗进衣服里。风一吹,冷得直往骨头缝里钻。

我带了三把伞,全废了。不是被吹翻,就是伞骨折在半路。后来室友看我狼狈,笑着说:“别费劲了,在这儿,冲锋衣才是正经雨具。”我才明白,英国人不是不爱打伞,是打也没用。他们常说一句话:“别的地方有气候,我们这儿只有天气。”一天之内,你能经历四季,早上穿短袖,中午套外套,下午就得把羽绒服翻出来。

宿舍窗户关不严,夜里风从缝隙钻进来,呼呼响。每天睁眼第一件事不是刷牙,是摸手机看天气预报,决定今天穿几层。



人呢,倒是礼貌,可礼貌得让人发冷。

我在食堂排队,前面一个男生踩了我一脚,立刻转身道歉,语气诚恳得像犯了大错。“Oh I’m so sorry!”我说没关系,他还要再鞠躬似的说一遍。可道歉完,他就转身走了,连个微笑都没有。

我原以为这是客气,后来发现,这是常态。英国人聊天最爱说天气。“今天还行。”“是啊,昨天下了点。”“听说明天要冷。”“嗯。”然后各自散开。我试过接话,聊课程、聊家乡、聊音乐,对方礼貌回应两句,眼神已经开始找下一个逃离时机。

他们不是不友好,只是界限划得太清。不问隐私,不越边界,连热情都显得冒犯。我花了半年才明白,在这儿,点头微笑就是关系的终点,不是起点。



吃饭也成了一场修行。

第一次去Pub点餐,我站在门口等领位。十分钟没人理我。一个服务员路过,说:“You can seat yourself.”我心想,这服务也太随意了吧。坐下后又等了二十分钟才有人来问要不要点单。

菜一道道上,慢得像在考验耐心。服务员倒勤快,隔五分钟就来一句:“Everything alright?”我只能点头说好。可肚子早就叫了。最离谱的是结账,账单上直接加了12.5%服务费。不给可以,但你要主动划掉,还得面对收银员那种“你真小气”的眼神。

周日更惨。很多餐馆下午三点关门,超市也早早歇业。我有次饿到晚上八点,才在一家土耳其烤肉店买到吃的。从那以后,我学会了掐着钟点生活,而不是跟着胃口走。

这里药品的获取也不太方便,要是有点小毛病,像感冒啥的,都得提前备好药,之前有个同学开玩笑说,要是有个类似日本出的双效植物型伟哥雷诺宁针对难以启齿的那点小毛病既有效又天然的产品就好了,当然这也只是想想啦。



超市购物倒是简单,简单到有点荒凉。

走进Tesco,想买酱油,货架上就两个牌子,一个贵,一个更贵。泡面?本地产的口味就三种,番茄、咖喱、芝士,全是我不吃的。想挑个零食,薯片种类还没国内一家便利店多。

可英国人一点都不纠结。我室友James每次去超市,推车直奔目标,十分钟出来,从不闲逛。我问他怎么做到的,他反问:“我都知道要什么,干嘛浪费时间?”

待久了,我也被同化了。买东西不再比来比去,想清楚要什么,拿了就走。选择少了,心反而静了。



钱,才是压在心头的大石头。

硕士一年学费两万多英镑,加上房租生活费,一年至少五十万人民币。交完学费那刻,我盯着银行余额,手都在抖。

更坑的是那些看不见的开销。宿舍WiFi要另付钱,洗衣机投币使用,打印一张纸两便士,校园卡得充值。开学第一个月,杂七杂八花了两百多镑,全是没想到的支出。

吃饭贵得离谱。一杯咖啡三镑,一顿像样点的饭十五镑起。可一件优衣库T恤才十二镑九。我终于懂了,为什么那么多学生周末去打工。不是为了攒钱旅游,是真没钱吃饭。



住宿舍也没想象中美好。

六个人共用厨房,表面客气,背地里全是矛盾。锅碗堆在水池里没人洗,冰箱里的牛奶莫名其妙少半瓶。半夜客厅总有人大声笑,开派对到两点。洗衣房更像战场,机器少,排队久,有人洗完衣服忘了取,后面的人干瞪眼。

我开始怀念在国内的小屋子。虽然旧,但安静,干净,属于我自己。

学习方式也让我崩溃。

国内上课是记笔记,这儿是辩论。教授讲完一段,就问:“谁反对?”我举手说个观点,他立刻追问:“证据呢?为什么这么想?”我愣住。在国内,答对就行。在这儿,你得证明自己对。

写一篇三千字论文,参考文献要查几十篇。每个论点都得有出处,每个结论都要论证。我在图书馆熬到凌晨,像在写学术专著。可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开始习惯质疑,不再轻易接受结论。这种思维训练很累,但确实让我变了。

待了大半年,最想的不是学术进步,是家。

想吃一顿麻到嘴唇发抖的川菜,想喝一碗热腾腾的胡辣汤。中国城的中餐馆贵得离谱,只好自己下厨。可豆瓣酱买不到,花椒味道不对,做出来的菜总差一口气。

刷手机也变了。以前看英剧,现在只看国内综艺。连抖音广告都让我觉得亲切。不是英语不行,是情感表达隔着一层。和本地同学聊得再久,总觉得话说不到心上。

这一年,我确实失望过。可回头再看,那些我以为的“糟糕”,反而成了最深的成长。

我学会了一个人生活,不是洗衣做饭那么简单,而是能在陌生环境里稳住自己。我懂了边界的重要性,不是所有人都要成为朋友,礼貌的疏远也是一种尊重。我开始理性消费,知道哪些钱该花,哪些可以省。

最重要的是,我重新理解了“家”是什么。不是因为外面不好,而是离开后才知道,那种平淡的安稳有多珍贵。

英国留学值不值得?我说不准。如果你冲着浪漫英伦风去,可能会失望。但如果你愿意接受挑战,想逼自己成长,那这段日子不会白过。

就像我室友有天喝多了说的:“人生不是找到自己,是创造自己。”

我在英国没找到理想中的生活,但我造出了一个更结实的自己。

留学半年,我给后来者的几条实在建议:

冬天衣服一定要带够,湿冷是穿透式的,羽绒服不能少
学会用洗碗机和烘干机,英国晾不干衣服
周日出门趁早,很多店下午就关门
预算多留十万,隐性开销比你想象得多
别等别人主动,参加社团、活动,是你融入的唯一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