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国际水道上的平静被打破。英国皇家海军的里士满号护卫舰,与美国海军的希金斯号驱逐舰一同,从台湾海峡北口驶入,意图向南出口。里士满号,作为威尔士亲王号航母打击群的一员,正执行着全年的高桅行动,其航迹横跨地中海、东南亚、澳洲至日本,最终折返。尽管这两艘战舰——23型护卫舰与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均非新锐,但它们都历经风浪,此次行动,官方口径称之为“常规通过”,走的是180公里宽的国际水道。
然而,中国东部战区当天即发声,将此行为定性为“制造麻烦、挑衅”,并全程组织海空兵力进行跟踪监视。‘已依法依规处置’的声明,虽为常规表述,但在台海这一敏感地带,任何常规动作都可能掀起波澜。
细节在当晚逐渐浮出水面。公开信息显示,自里士满号进入海峡起,便有中国飞机和舰船紧随其后。海上保持安全距离,空中则贴得更紧。一次,伴飞的解放军直升机与里士满号的反潜直升机在海峡中线附近盘旋,型号被确认为Z-10。此时,舰桥内的电子战系统指示灯闪烁,军官们心知肚明,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护送”,而是中国方面释放的强烈信号。
更为关键的是中国战机的动作。专业上称之为“建设性击杀”,虽非真打,但流程与实战无异。雷达锁定、导弹制导头模拟捕获、飞机抬头爬升,到位后再来一个大坡度转弯,角度达50度左右,只差按下发射按钮。英国媒体后来爆料,这样的模拟攻击不止一次,从晚上十点多开始,持续二十多分钟,来来回回。威尔士亲王号上的军官在采访中复盘了飞行轨迹:先升高,再斜切,最后拉开,不偏不倚,正是实战的路线。
舰上人员反应迅速,片刻的噤声过后,便是标准动作:电子战系统启动干扰,雷达屏幕上锁定警示闪烁,反制措施按流程进行,航向不变。希金斯号在旁,同步共享态势,编队保持,速度不降。
这并非英国舰艇首次硬闯台海。6月,英国的两艘巡逻舰也曾引发抗议。更早之前,2021年,伊丽莎白女王号带队至附近,中国战机同样飞得很近。台海是否为国际水域?一边主张航行自由,一边强调内水和管辖权,双方各执一词。
9月13日,两舰进入南海,与威尔士亲王号会合。后续几天,节奏依旧紧绷。中国船只紧随其后,进行外圈监视。一艘巡洋舰、两艘护卫舰,再加上海警船,保持着安全距离。台湾方面通报了过航情况,但未提及额外的空中活动。中国国防部门再次强调“全程监视、警戒应对”。美国也站出来发声,称这是“常规行动”,重申航行权。英国外交口径则显得克制,重申遵守国际法,未加戏码。
9月16日,打击群进行了反舰科目训练,里士满号挂出模拟弹,海上有观察者在外圈。17日,甲板上直升机起飞训练,空中那架Z-10再次出现,远远地绕行。19日,与意大利船只会合补给,监视船仍在,但未采取硬靠行动。20日,穿过一段争议水域,一艘中国驱逐舰迎面而来,广播里传来警告离开的声音。21日,澳大利亚潜艇加入,反潜演练展开,观察者继续在外围。
到了22日,打击群靠新加坡补给。高空有中国飞机飞过。23日,海上距离拉近,一艘中国巡洋舰逼近至两海里。24日,英国和加拿大船联合行动,海面广播又起波澜。25日,三艘海警船拉近,英国方面打开干扰设备,场面一度僵持。26日,队形向菲律宾海转向,对方驱逐舰也调整位置。27日,演习收尾,双方都像在算一道题,互相看着。
28日,最后一次警告广播响起,英国船照着自己的路线走。29日到30日,英国媒体集体发力,细节一股脑儿端出来。有人把标题做得很猛,说“假导弹发射”“模拟炸了英国船”。电视台也做了视频解读,强调信息战的意味,说这是“让你知道你被盯上了”。
这串细节背后,隐藏着几个关乎安全的问号。首先,“建设性击杀”的分寸在哪里?对飞行员而言,这是标准动作、训练科目;对对方舰艇而言,这是高压态势、心理战与电子战的综合运用。很容易踩线,夜航、电子信号密集,误判的可能性存在。只要一方判断出错,后果便不堪设想。
再看“航行自由”这四个字。对英国和美国而言,这是“谁都能走”的原则表达;对中国而言,这是“你过线了”的主权宣示。台海地缘结构复杂,法律理解也有歧义。海上都靠信号说话,广播一句、编队一调、坡度一拉,都是话术。但话术背后,还是力量博弈。谁都不想被看成退缩,谁都不愿意先眨眼。这就容易让“常规”变“对峙”,让“对峙”变“撞车”。
这回的另一个侧面,是媒体叙事的竞速。英国媒体在9月底集中给了篇幅,用爆款式的标题拉紧情绪。对普通读者而言,画面非常容易脑补:夜空、锁定、导弹、转弯。但现场更多的是仪表、信号、口令和等待。军官的那句“这就是实战路线”,有专业判断,也带情绪。放在传播场里,就成了放大的那一帧。外界看热闹,内行看细部,差别很大。
里士满号没有改航,希金斯号也没有。说明双方都还在可控范围内处理摩擦,没有把“模拟”升级成“阻拦”或“危险动作”。海上的中国舰艇保持外圈,最近两海里,也没贴到刮擦的程度。信息战、心理战更醒目,硬碰硬的物理接触并没有发生。这一点重要,说明大家都还在拿捏火候。
高桅行动要走到年底。台海、南海一路的风浪不会小。从这几天的轨迹看,伴飞、伴航、广播、电子干扰,会成为常态化背景音。越是常态,越怕麻木。人员轮换、设备疲劳、海况突变,哪一个单点出问题,都可能转瞬成事故。
军机的“建设性击杀”,海上的RAC(规则化通信)和CUES(海上意外相遇规则),都在手册里写着。关键在执行。有没有统一理解?有没有通用信号?有没有一条双方都信得过的热线?现在的信息显示,双方都在广播,都在记录,都在克制。但你能感到那种“我让你不舒服”的策略存在。用专业动作表达政治立场,用技术手段传递威慑。对内,是“我们不退”;对外,是“你心里有数”。这就是信息战,没开火,但每一秒都在较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