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日本第30位诺贝尔奖得主,“小镇做题家”坂口志文

时间:2025-10-07 06:18:25 来源:生活时尚导刊 作者:生活时尚导刊

原文首发于微公号:在日寻唐2



因“控制性T细胞”研究的贡献

荣获2025生理学或医学诺贝尔奖

不出意外,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界公布,包括坂口志文在内的三名科学家,同时获此殊荣。

目前已年过七旬的坂口志文教授,仍在大阪大学任教,是第六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项的日本人。截至目前为止,如果算上所有门类的话,坂口志文教授是日本第30位诺贝尔奖得主。

其实,坂口志文获得诺奖,并不意外,也可以说是情理之中。他穷其一生精力,勇攀科研高峰,如今早已集诸多荣誉于一身,所谓诺奖,只不过是对他科研精神和医学贡献的进一步肯定。

我想说,这当然是件好事,却并非是坂口志文教授所看重的。



1951年,坂口志文出生于滋贺县长滨市,一个琵琶湖畔的小城,父亲是当地中学老师,家庭气氛融洽,重视教育。

在坂口志文小的时候,父亲常带他去学校实验室寓教于乐,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这培养起了他最初对于“生命科学”的兴趣。

在一次采访中,坂口志文曾提起这段经历,说:“那时候我就常想,我们如何能够活着?我们身体里的细胞为什么能知道该做什么?当时一直受相关问题的困扰。”

老师评价他为“不是记忆型,而是思考型”的学生。

正因勤于思考,坂口志文在中学时代,就成为了当地有名的“小镇做题家”。他从对生命起源的兴趣,更具象到了对免疫细胞的研究。

大学时,坂口志文顺利考进日本知名学府京都大学医学部,起初他的想法并非从事科研工作,而是计划成为一名医生。

在一次免疫学课程中,他第一次接触到了“自我与非我的概念”,即“免疫系统能够识别‘自己’与‘外来物’,并据此决定攻击或不攻击”。

随即坂口志文又进行思考:如果免疫系统能够识别“自己”,那也有可能会犯错误,存在认知误差,这会不会就是疾病的根源?

于是,坂口志文着重关注“自身免疫疾病”,他认为在人类免疫系统中,可能存在“自我抑制的机制”,用来防止身体攻击自己。正是这一念头,成为了他转向以科研为奋斗目标的驱动力。

博士毕业后,坂口志文前往美国,先后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从事“免疫系统”科研工作,并率先提出“或许在免疫系统中存在一种T细胞,专门负责制动,以保护自身免疫系统,防止过度反应和自我攻击。”

当时由于找不出相关理论依据,各学术期刊拒绝发表他的论文,学术会议上也鲜有他发言的机会。坂口志文称:“那段时间,几乎没有人愿意听我讲话。”

如果给“那段时间”加个期限的话,答案是十年。

十年的时光中,他仅以研究员的身份工作,靠短期科研经费生活。为了证明自己理论的真实性,他不得不经常在实验室加班到深夜。

直到1995年,坂口志文发现并首次证明了免疫系统中存在“自我抑制”的机制,为无药可医的自身免疫系统顽疾,如红斑狼疮、1型糖尿病等的治愈可能,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

从此坂口志文的科研之路进入快车道,组建起相关研究团队,进一步发现免疫系统内“自我抑制”细胞机制的生成与来源,这成为了21世纪初免疫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自2011年起,坂口志文转入大阪大学免疫学前沿研究中心,拥有着优越的科研环境和稳定的研究团队。他带领的实验室进一步揭示了T细胞的发育、调控其在疾病中的作用。



如今,T细胞已成为免疫学教材中的核心概念,并得以广泛应用,如癌症免疫疗法,移植免疫过敏治疗、自身免疫病控制等,使得许多困扰人类的顽疾,得以更科学精准治疗。

坂口志文教授将一生心血倾注于免疫系统研究领域,他不追名逐利,,也不追求“流行研究”,喜欢思考问题的根本逻辑,只扎根于其中一个领域。

正如他所说的那样:研究就像在黑暗中摸索一条小径,你看不到前方,但每一步都是真实的。

在指导学生时,他强调“耐心与怀疑”,并告诫年轻研究者:“不要急于证明自己对,要先问清楚自己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

切勿急于求成,科学不是弯道超车,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信念的践行。

这是坂口志文教授,从小镇做题家到如今世界免疫学巨匠的科研感悟,是五十年来知行合一的最好证明。

祝福坂口志文教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