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可控核聚变实现后,100克核燃料能让汽车跑多远?

时间:2025-10-07 12:39:41 来源:禾寒叙 作者:禾寒叙

加油站里,油价跳动的数字总能揪紧车主的心——一箱油大几百元,却跑不了500公里就得补油;高速服务区,电动车主在充电桩前排起长队,即便10分钟快充普及,节假日排队一小时仍是常态。燃油车与电动车的“续航焦虑”,似乎成了当代交通的魔咒。

然而,近五年“可控核聚变”一词频繁登上科技头条,被科学家称为“终极能源”。这项技术若实现,100克核燃料究竟能让汽车跑多远?答案远超想象。

100克核燃料的能量密码

核聚变的原理与太阳发光一致:氢同位素氘和氚在超高温下变为等离子体,碰撞后聚合成氦,过程中产生质量亏损。根据爱因斯坦质能公式,亏损的质量转化为能量。科学家测算,氘-氚核聚变的质能转化率约0.7%,即100克核燃料中,0.7克质量会直接变为能量。

看似微小的0.7克,换算成能量高达63万亿焦耳——相当于1.5亿度电,或1500吨标准煤燃烧释放的能量。

燃油车与电动车的续航颠覆

以普通燃油车为例,百公里油耗约8升,汽油密度0.74千克/升,百公里消耗汽油5.92千克。汽油热值4600万焦耳/千克,燃烧释放能量约2.72亿焦耳。用63万亿焦耳除以该数值,100克核燃料可支撑燃油车跑约2300万公里——地球赤道周长4万公里,相当于绕行575圈;若每天开100公里,可连续行驶63年,远超汽车使用寿命。

电动车的续航更惊人。主流电动车百公里耗电约15度,1度电等于3.6兆焦耳,百公里能耗5.4亿焦耳。按此计算,100克核燃料可支撑电动车跑4460万公里,相当于往返月球60次(地球到月球距离约38万公里)。

更关键的是,现有交通工具能量利用率极低。燃油车效率仅15%-25%,大部分能量以热量形式浪费;电动车虽达60%-70%,但仍有提升空间。若采用直接能量转换技术,效率可提升至90%以上,100克燃料的续航或翻倍。

技术突破:从实验室到现实的跨越

可控核聚变的核心突破在于“人造太阳”的控制能力。2025年3月,中国环流三号装置首次实现原子核1.17亿度、电子1.6亿度的“双亿度”运行,相当于在实验室造出稳定微型太阳。该装置通过高功率微波加热等离子体,并用数字孪生技术精准控制能量分布,防止高温“火焰”扩散。

约束等离子体的强磁场技术也在突破。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中心螺线管磁体”重1000吨,可产生13特斯拉强磁场(地球磁场26万倍)。2025年5月,该磁体所有零件完成制造,即将组装;中国合肥的EAST装置则在2025年1月创下新纪录,上亿度高温下稳定运行1066秒,较2023年的403秒翻倍。

燃料可持续性:取之不尽的能源

核聚变主要燃料氘可从海水中提取,每升海水含0.03克氘,全球储量够人类用100亿年(太阳寿命约50亿年)。中国青海重水工厂通过“电解重水”技术提炼氘,每克成本13美元,低于进口石油。

另一种燃料氚虽在自然界稀缺,但科学家已找到解决方案:在聚变堆包层中装入锂金属,聚变产生的中子轰击锂原子,将锂-6转化为氚,形成“氚-锂循环”。中国青海盐湖锂资源储量1500万吨,占全球1/3,且“盐湖提锂”技术成本比国外低40%。2024年,青海建成全球首个“聚变燃料示范厂”,年产能1公斤氚,打通燃料自主供应关键环节。

商业化挑战:小型化与材料革命

尽管技术突破不断,但核聚变装入汽车仍需跨越几道难关。现有聚变装置体积庞大,ITER装置直径30米、高60米、重23000吨,相当于足球场大小。磁场强度是决定装置体积的关键——磁场越强,约束等离子体所需空间越小。2025年3月,中国企业能量奇点研发的“经天磁体”磁场强度达21.7特斯拉,超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同类磁体,为装置小型化带来希望。

材料难题同样严峻。聚变产生的高能中子会“轰炸”反应堆零件,导致材料辐照脆化;装置内壁需承受1.5亿度等离子体与超导磁体超低温的双重考验。中科院正在研发抗辐射钛合金,但离实际应用仍有距离。

氚的安全问题与能量转化效率也需解决。氚虽有辐射,但聚变堆燃料量极少,100克氘氚混合物泄漏也不会爆炸,但仍需可靠防护技术。

未来蓝图:2050年或进入日常生活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刚预测,2035年CFETR实验堆将实现持续能量增益与氚自持;2045年建成商用堆;2050年左右,小型化汽车用聚变堆可量产。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聚变领域首席科学家段旭如也表示,可控核聚变有望在2050年前后实现商业化发电。

结语:能源革命的钥匙

100克核燃料让汽车绕地球575圈的奇迹,本质是人类对能源极限的突破。从燃油车的油价焦虑到电动车的续航烦恼,可控核聚变不仅是解决续航焦虑的钥匙,更是人类挣脱资源枷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尽管实现之路漫长,但每一次技术突破都在拉近理想与现实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