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备受瞩目的《人民日报》刊登了青年越剧演员陈丽君的深度文章《越剧“出圈” 美梦成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陈丽君在文章中深情回顾了自己的学艺历程。她表示,十多年前,当她刚刚踏入越剧的大门时,总有人对戏曲的未来充满疑虑:学戏曲真的能有出路吗?现在还有人愿意看戏吗?唱戏的人能否养活自己?然而,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观众为了越剧而走进剧场,这一变化让她深感欣慰。她认为,这不仅是戏曲人守正创新、不断尝试的结果,更是社会文化自信日益增强、文化氛围愈发包容的体现,为传统艺术注入了更多的创新可能。
以下为陈丽君文章的全文内容:
在过去的十个月里,越剧《我的大观园》经过无数次的打磨与修改,已经走过了十余个城市,演出了五十余场,累计票房收入高达七千余万元,吸引了大约九万人次走进剧场。这样的成绩,对于陈丽君来说,是之前未曾敢想的梦想成真。她深知,这份“美梦”的实现,不仅得益于台前幕后所有演职人员的共同努力,更离不开这些年来全社会对戏曲文化氛围的日益浓厚。
越剧《我的大观园》剧照。资料图片
回想十多年前,陈丽君刚刚到杭州学艺的日子,每天天不亮就走进练功房,直到沐浴着月光才回到宿舍。汗水浸湿了毯子,从头到脚都泛着酸痛。这是每一个戏曲生的日常,也是大多数人难以理解的艰辛。总是有人质疑:学戏曲真的能有未来吗?现在还有人愿意看戏吗?唱戏的人能否在这个时代立足?
这些质疑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散。毕业后,全班三十多人中,只有极少数人选择留下来成为戏曲演员。同学们在别的行业里风生水起,而戏曲这条路却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耐心去坚守。
从跑龙套到小角色再到主要角色,陈丽君跟着剧团跑遍了全国各地。她发现,越剧其实并不缺少观众。不少叔叔阿姨搀扶着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走进剧场,也有热情的戏迷朋友天南海北地跟着巡演。她深知,这门艺术依然魅力四射,它典雅婉转的曲调里承载着无数故事,慰藉着人们的心灵。但她总觉得剧场里少了些活力,少了些年轻人的身影。
那时候,陈丽君常常在社交媒体上刷到穿汉服的博主、古风音乐和国潮手办等内容。她发现,传统文化正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关注。于是,她开始记录自己的练功和演出日常,通过配乐、文案和剪辑吸引更多人关注越剧。很幸运,她通过几条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点赞的小视频积累了第一批关注者。
与此同时,陈丽君也积极走进剧场观摩其他舞台艺术形式。她见识过大剧院热门舞剧观众的高涨热情,也在小剧场里听到过话剧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她总是想,什么时候这些观众也能走进越剧的剧场呢?
随着传统文化热潮的涌动,陈丽君关心的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更重要的是,重视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让这些梦想有了实现的可能。
2022年,浙江卫视推出了《中国好声音·越剧特别季》,让江浙地区的越剧观众再次活跃起来;2023年,观演方式和服化道设计都令人耳目一新的越剧《新龙门客栈》出圈,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2024年巡演至今的《我的大观园》更是让她看到越来越多观众专门为了越剧进入剧场。她相信,这不仅源于戏曲人守正创新的不断尝试,更是越来越强大的文化自信和越来越包容的文化氛围让传统艺术有了更多创新的可能。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