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新华社记者亲历:巴以冲突下的巴勒斯坦生存实录

时间:2025-10-07 17:52:24 来源:扬子晚报 作者:扬子晚报

2023年10月7日,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从加沙地带突袭以色列境内军民目标,引发以色列对加沙地带的大规模军事行动。这场冲突已持续两年之久,至今仍未平息。今年10月6日,哈马斯与以色列在埃及进行了新一轮加沙停火谈判,但局势依然紧张。

近期,多个西方国家相继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这对于长期有家无国的巴勒斯坦人而言,无疑是一个难得的喜讯。这一消息在巴勒斯坦社会引起了广泛反响,民众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经多方打听,我得知约旦河西岸多个城市计划于9月23日举行集会和游行,一方面感谢国际社会的支持,另一方面继续声援加沙地带同胞,呼吁停止战争。我决定前往现场,实地观察了解巴勒斯坦民众的真实反应。

(一)集会现场:喜悦与悲愤交织

23日中午,我赶到约旦河西岸中部城市拉姆安拉的市中心广场。现场已聚集了不少民众,大幅活动海报高高悬挂,气氛逐渐升温。由于人群聚集,警察早早封住了通往广场的各个路口。我们反复解释,才得以进入。

广场上,人们挥动着巴勒斯坦国旗,呼喊口号,场面热烈。这样的欢庆时刻,在这里十分难得。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后,约旦河西岸长期笼罩在悲愤之中。我多次听到当地人谈及“现在不适合娱乐”,部分民众因此选择低调举办婚礼。还有很多人在提到自身处境时,不忘补充一句:“加沙人更困难。”

在公共场所里,也能感受到这一氛围:部分电影院已转作他用,大型体育赛事已经很久没有举办。少数仍在举行的小型文化活动增设了为遇难者默哀环节,画廊和博物馆将加沙艺术家的作品摆在了最显眼的位置。

集会现场也是如此。过去一段时间,西岸民众已举行多次声援加沙的游行,场面严肃而愤慨。而23日这天,则多了份喜悦。活动尾声甚至播放了欢快的音乐,不少人随之舞动。

(二)采访实录:官员与民众的声音

这类活动持续时间一般不长,因此我们刚抵达现场就开始寻找合适的采访对象。为了完整讲述故事,我们选择的采访对象一般是“官员+民众”的组合:请官员谈整体情况,再请民众谈切身体会。

现场人多嘈杂,本地和国际媒体云集,采访特定对象需要见缝插针、主动争取。稍一犹豫,就可能被其他媒体抢过话茬。经过一番努力,我们采访到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中央委员会成员萨布里·赛达姆。当时他正被媒体团团围住。

赛达姆激动地表示:“‘承认潮’为巴勒斯坦人民实现理想、赢得自由与独立开启了大门。”他还呼吁尚未承认巴勒斯坦国的欧洲国家“站到正确的立场上”。赛达姆特别提到,感谢中国对巴勒斯坦的支持和帮助。他说,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友好国家在巴勒斯坦问题上推动国际社会往前走。

仅采访巴方人士,视角有限。注意到现场有国际志愿者,我们积极争取,最终采访到欧洲议会前副议长路易莎·莫尔甘蒂尼。莫尔甘蒂尼正带团探访约旦河西岸多地。她从欧洲的立场出发,认为多国承认巴勒斯坦国是重要一步,但需要做得更多。对此,我深有同感。



加沙地带一片废墟 资料图

(三)冲突背后:巴勒斯坦人的艰难生活

离开庆祝现场,巴勒斯坦人依旧回归艰难危险的生活。“承认潮”燃起了新希望,但多位专家表示,以色列犹太定居点扩张、巴以隔离墙修建、加沙地带封锁以及巴勒斯坦内部分裂等现实,使得巴勒斯坦建国之路愈发艰难。

就在23日晚,距离白天集会地点不远的穆盖伊尔村发生犹太定居者暴力袭击事件,一名巴勒斯坦人不幸死亡。类似的事件,我已采访过太多次。

7月,我曾到西岸中部拍摄一场犹太定居者袭击之后的巴勒斯坦葬礼。各条小路都停满了车,可见很多人从外地甚至国外赶来声援。游行队伍挥舞巴勒斯坦国旗,各种口号此起彼伏,在大街小巷里回荡。

4月,我还曾到西岸南部采访今年刚刚获得奥斯卡奖的巴勒斯坦导演哈姆丹·比拉勒。由于犹太定居者的暴力侵扰,他无法耕种家里的土地,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站在比拉勒的家门口,我看到一辆以色列警车正在这座巴勒斯坦村庄巡逻。因为担心遇袭,比拉勒买了两个监控摄像头。

身处巴以地区,我几乎每天都会收到关于袭击与冲突的消息:犹太定居者袭击巴勒斯坦人、定居点遭到巴勒斯坦人袭击、以军在约旦河西岸开展军事行动……

(四)记者亲历:冲突中的危险与无奈

今年以来,我多次前往西岸北部的难民营报道以军行动。在杰宁,我看到难民营入口被很高的土堆拦住,原本平整的路面变成泥泞的土堆。一辆以军车辆突然出现,还没来得及记录,一辆军车又迎面驶过。

在图勒凯尔姆,难民营周围的道路禁止通行,我们只能跑到对面山头观察,看到房屋被毁坏,主干道被整条挖开。经过一个入口时,我问巴勒斯坦同事,我们是否可以站着做个出镜?同事说,不知道是否有枪口已经对准了我;如果我停留,以军士兵可能认为我图谋不轨,进而开枪。

在纳布卢斯,以军车辆多次逼近媒体记者,试图驱赶。现场不时响起枪声和爆炸声,士兵多次发射催泪弹,现场烟雾弥漫,气味刺鼻。救护车在一旁待命,随时准备抢救伤员。一名当地记者无奈地告诉我,媒体也不安全——他还向我展示了自己身上的几处伤口。



以军在加沙地带行动画面

这份“熟练”和“习惯”背后,是长年累月、频繁发生的巴以冲突。冲突可能就发生在路口、街角,发生在商业区,发生在巴勒斯坦人的日常生活中。

就在23日举行集会的拉姆安拉市中心广场区域,一个月前以军开展行动,突袭了一家兑换货币的店铺。事后我们去采访。有蔬菜商贩告诉我,当时他被以军包围,士兵发射催泪弹,他无处可逃。还有卖花草的商贩说,“生活在不安全的环境中,时刻处于恐惧之中”。

一个正常的国家必定不是这副模样,人们不应该在自己的土地上惴惴不安。多国承认巴勒斯坦国固然值得庆贺,但然后呢?巴勒斯坦人的建国梦何时才能实现?困扰这片土地几十年的冲突和仇恨的恶性循环,终点到底在哪里?



黄泽民在巴勒斯坦城市拉姆安拉庆祝多国承认巴勒斯坦国活动现场

来源:中国记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