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万达早退房地产为何仍陷困境?深度解析背后原因

时间:2025-09-29 03:43:00 来源:朝不慵 作者:朝不慵

清晨,一则新闻映入眼帘:王健林被限制高消费,起因是工程款项纠纷,涉及近两亿资产执行。这一消息,无疑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

或许,对于许多人来说,这不过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但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教训与启示,却值得我们深思。毕竟,从他人的故事中汲取经验,总比自己亲身经历要来得划算。

回望过去,王健林的名字曾与财富、成功紧密相连。2013年、2015年、2016年,他连续三年稳居福布斯和胡润富豪榜中国榜首,风光无限。那时的万达广场,几乎成了商机与繁荣的代名词,销售人员在推销楼盘时,总会骄傲地提及附近的万达广场,以此作为卖点。

然而,短短数年间,风云突变。万达,这个曾经的房地产巨头,为何会陷入如此境地?

记得几年前,在一档电视节目中,当被问及如何看待房地产的未来时,王健林曾明确表示:“万达去地产化,就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的确,万达是较早尝试跳出房地产这艘船的企业之一。



当年,王健林宣布万达将退出房地产行业,一平米都不再开发,转而聚焦文旅、商业管理等领域,实现从重资产到轻资产的转型。从现在的视角看,这一决策无疑极具前瞻性,时机也把握得恰到好处,几乎是在房地产行业雪崩的前夜做出了调整。

但即便如此,万达为何还是出问题了呢?

究其根源,万达的问题在于“尾大不掉”。上一个时代,房地产行业高歌猛进,拿地、开发似乎成了稳赚不赔的买卖。房地产企业毫无顾忌地上极高杠杆,以极高的利率融资,因为在当时,这似乎是一条行得通的道路。

万达的标志性滑铁卢事件,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2017年,中国中铁准备斥巨资拿下吉隆坡中心区域的一大片地,即大马城项目。这个项目不仅关乎商业地产开发,更与我们在那边修高铁、发展一带一路等一系列规划紧密相连。然而,就在项目即将落地之际,马来西亚方面突然通知中铁不合作了,真实原因竟是万达出了两倍的价格,从背后捅了中铁一刀。

那时的王健林,或许太过顺利,以至于产生了无所不能的错觉,忘记了使自己生长起来的根。这波吃里扒外的操作过后,万达被重新审视,海外扩张遇到了一系列麻烦,基本走到了尽头。大马城项目最终还是回到了中铁手中。

另一个影响深远的事件是退市和对赌。万达商业当初在香港上市,而万达院线则在大陆。2016年,王健林对比了两边的市值后,觉得香港股市对万达商业的估值太低、太不合理,于是决定私有化,回到大陆重新上市。

然而,私有化需要回购所有股份,这需要大量的资金。万达以对赌的方式进行了大笔融资,约定如果不能在限定时间内实现重新上市,就为这笔融资支付极高的利息。

从当时的视角看,万达商业在A股上市似乎并无难度,只是走个流程而已。但后来的几年里,这个流程却迟迟走不通。这笔高利率的融资,成了万达甩不掉的巨大负担,几轮操作都摆脱不掉。

万达退出房地产行业,我想多多少少跟上面这两件事是有关系的,而不全是主动选择。

当然,比债务更麻烦的是,以往随随便便赚钱的主营业务,突然间就不好赚钱,甚至赚不上钱了。在随便赚钱的时代里随便借的钱,还起来却千难万难。



事情慢慢演化成,万达被迫甩卖、贱卖资产来还债。散布在全国各个地方的万达商业广场,陆陆续续被卖掉。文旅项目的股权也转让了不少。基本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局面。

不过,大家对王健林的印象还是比较正面的。至少截止目前为止,他都在努力解决问题,而不是跑路甩锅,这一点与某些人形成了鲜明对比。

最后,说一说房地产。这一波增量到存量的转换过程,房地产企业里应该有一大批注定要离开这片舞台,转到别的行业去。只留下一部分,继续来满足人们仍然存在且更多样化的需求。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旧行业衰落,新产业崛起,是必然发生的自然规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