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声明】本文内容可能引发部分用户不适,请理性阅读:
1. 极端米粉请谨慎阅读,文中观点可能引发争议
2. 作者系14年资深米粉,自2011年起持续使用小米产品,目前持有小米手机及生态链产品超15件
近期小米品牌遭遇的系列事件,让人不禁质疑:那个以坦诚著称的雷军式营销,是否正在经历信任危机?
小米17系列发布后市值单日蒸发近千亿,这场资本市场的地震实则是多重危机叠加的结果。时间线需追溯至今年3月29日安徽高速那起惨烈车祸——驾驶小米SU7的罗某与两名女性乘客不幸遇难,现场画面触目惊心。
这起事故打破了小米汽车"零伤亡"的神话。尽管官方将主要责任归咎于驾驶者,但智能驾驶系统的宣传边界问题引发行业热议。相关部门随即发布通知,明确要求新能源品牌不得误导消费者将辅助驾驶等同于完全自动驾驶。
小米近期处理负面舆情的方式引发更大争议。多位抖音用户反映,在表达对小米汽车或手机的使用不满后,迅速收到律师函。这种"捂嘴"式公关与特斯拉等品牌形成鲜明对比,户晨风"买电动车选特斯拉"的言论因此获得更多认同。
更令人困惑的是产品命名策略。小米17系列被指刻意模仿iPhone命名体系,尽管官方否认关联,但800%的相关性已成为行业共识。这种嘴硬态度与当年雷军自嘲小米8"像iPhone X"的坦诚形成强烈反差,当年该机型创下千万级销量纪录。
王腾事件的处置方式加剧了用户疏离感。这位被戏称"王腾大帝"的高管突然离职,让此前短视频中雷军、卢伟冰与其互动的场景显得格外讽刺。当霸道总裁人设取代了科技极客形象,年轻用户开始重新审视品牌价值观。
发布会上的系列操作更引发群嘲。从"北京现金王"的卖惨言论到玄戒芯片的模糊表述,当用户期待看到类似华为的突破性技术时,最终等来的仍是高通骁龙处理器。所谓"逆光之王"的宣传语,细看小字才发现只是"产品设计目标"。
对比小米8发布会上雷军的自嘲式营销,如今小米17的死不承认策略显得格外突兀。这种转变在微博引发集体嘲讽:当首富开始卖惨,当技术领袖沉迷话术,那个让年轻人感到亲切的小米正在消失。
从智能驾驶宣传边界到危机公关策略,从产品命名逻辑到高管管理方式,小米正在经历品牌策略的关键转折期。当"坦诚"变成"话术",当"极客"变成"商人",这家曾以用户为中心的科技公司,是否还能守住初心?
这场品牌信任危机提醒我们:在竞争白热化的科技行业,任何策略偏移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小米需要回答的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如何守护那个让千万用户选择相信的品牌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