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七岁毛毛喝汤感动’‘一碗汤换北京房产’等闹剧后,这家餐饮品牌再次上演魔幻操作——‘没有西贝就没有华为’的雷人言论横空出世,直接点燃舆论场。从卖羊肉泡馍到碰瓷科技巨头,西贝的公关团队究竟在打什么算盘?
这场荒诞剧始于9月初的‘七岁毛毛’事件:品牌试图用小女孩的‘热汤感悟’洗白此前的霸王条款争议,却被网友扒出文案充满剧本痕迹。‘一个七岁孩子能写出‘生活就是一碗热汤’这种鸡汤?’质疑声中,西贝非但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推出‘送房感恩’剧情——常客大爷因一碗汤感动到要过户北京房产,这种突破常识的营销彻底激怒网友。
面对西贝的‘自我神话’,网友开启创作狂欢:
这些看似无厘头的段子,实则精准打击品牌要害——通过碰瓷名人抬升身价的老套路,在信息透明的互联网时代彻底失效。‘一个煮羊汤的非要碰瓷芯片巨头,这不是致敬是消费’的评论获得高赞。
更打脸的是,网友扒出宣传话术的时间矛盾:自称2002年入职的店长刘某霞,按视频描述推算当时可能仅15岁。‘这是自曝雇佣童工?’质疑声中,西贝的公关危机从营销翻车升级为法律风险。‘不是来洗白是送人头’的吐槽,暴露出品牌审核机制的严重缺失。
当所有人以为闹剧该收场时,9月下旬更魔幻的剧情上演——西贝出版的书籍中宣称,2000年任正非在其门店用餐后放弃自杀念头。‘华为成功要给西贝磕头?’这种强行关联直接引发行业群嘲,连以‘碰瓷营销’著称的罗永浩都自叹不如。‘煮羊汤的和造芯片的捆绑,不是致敬是消费’的评论,道出公众对跨界碰瓷的抵触。
西贝的公关灾难暴露出深层病症:在流量焦虑下,品牌放弃对产品力的打磨,转而沉迷‘情绪速效药’。从‘感动中国小女孩’到‘科技民族情怀套餐’,看似情怀满满的组合拳,实则是精神结构的全面崩塌。‘不相信味道只相信眼泪’的批判,直指其价值观扭曲。
‘那我是不是该跪谢烤羊排成就芯片?’的网友反讽,揭示出传播逻辑的根本转变。在短视频与评论区主导的时代,消费者已从‘情绪收割机’进化为‘现实审判者’。西贝仍停留在二十年前的电视广告思维,用‘煽情+爱国+亲情’的陈旧套路应对透明化舆论场,结果只能是连续公关事故。
这场闹剧的本质,是竞争力缺失下的品牌焦虑。‘用情怀掩盖管理乱象,用民族情绪粉饰焦虑’的批判,戳中要害。当顾客从信徒变为审判者,西贝的‘自嗨叙事’只能暴露其文化自信的彻底丧失。‘煽情代替尊重,自我陶醉掩盖失败’的总结,为这场品牌危机定下基调。
‘没有西贝就没有华为’的狂言,暴露的不仅是公关失误,更是品牌在流量时代的集体迷失。当消费者开始用放大镜审视每个营销动作,真诚与专业才是唯一出路。那些仍相信‘造个神话就能救品牌’的企业,终将在现实审判中沦为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