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标价1499元的青花郎让无数酒友为之震撼,而今其价格却大幅跳水,部分渠道甚至跌至560元附近。这场从高端白酒梦到市场理性回归的巨变,究竟藏着哪些秘密?
三年前的一次朋友聚会上,一瓶青花郎以其精致的青花瓷瓶和1499元的标价,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大家纷纷感叹:“这酒可是对标飞天茅台的!”然而,仅仅过了三年,这款曾经高不可攀的酒,如今在不少电商平台只需700多元就能买到,部分渠道批发行情更是逼近560元。
青花郎的价格跳水,不仅仅是数字的变化,更是中国白酒市场深刻变革的缩影。
回顾2017年,郎酒集团将青花郎推至“中国两大酱香白酒之一”的高位,试图借势茅台撬动高端市场。彼时,郎酒雄心勃勃,广告投入高达30亿元,与五粮液持平。此后三年,郎酒六次提价,硬生生将青花郎零售价从千元推至1499元,与飞天茅台官方定价形成直接对标。
然而,市场反应并不理想。到2023年,青花郎京东自营店实际成交价已回落至1014元,部分经销商进货价甚至低至860元,价格倒挂已成常态。2025年的情况更为严峻,青花郎实际成交价已跌破800元,电商平台零售价更是腰斩至734元,与其1499元的官方定价形成刺眼反差。
青花郎价格崩盘并非简单供需错位,而是郎酒把“高端”二字架在了虚空的电梯里:电梯上行靠行业普涨,下行时才发现品牌电梯间没有自己安装的钢缆。
品牌力不足以支撑高端定位。1499的对标价既抢茅台的锚,又拿不出茅台的金融属性,市场自然用退单投票。就连郎酒董事长汪俊林也坦言,青花郎在高端消费场合中仍需进行价值阐释。
库存积压严重。为冲刺IPO,郎酒在2021年前后向经销商大规模压货青花郎,导致库存积压问题。截至2024年底,青花郎渠道库存高达3-4个月,远超茅台1935的1.5-2个月。
次高端市场失守。郎酒倾力押注青花郎的代价,是其次高端市场阵地的全面失守。红花郎曾是郎酒的“势能源头”,但2017年后资源向青花郎倾斜,红花郎逐渐边缘化。与此同时,习酒窖藏1988乘势崛起,2023年突破百亿,反超成为次高端新标杆。
当青花郎还在努力向上攀爬时,茅台已经俯身向下冲击。2022年上市的茅台1935,凭借茅台品牌背书和渠道势能,700天即破百亿,直接抢占千元价格带。
茅台1935的出现,彻底打破了郎酒“高端突围、次高端防守”的幻想。这款产品虽然也从千元高位跌至700元左右,但其品牌溢价空间更大,与青花郎的价差不足百元,形成贴身肉搏局面。
更令人担忧的是,若青花郎继续下探至550元,可能触发连锁反应,茅台1935因品牌溢价空间更大、渠道库存压力高,跟降至500元概率较高。
价格滑轨里藏着另一张牌:第五代青花郎用7年老基酒+20年调味酒重新勾调,把酸味压到最低,酒体丝滑到可以骗过盲品。
品质升级与价格回落形成了罕见的“剪刀口”——高端口感+中端定价=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理由。
有业内人品鉴后表示:“第五代青花郎确实酒质提升了,尤其是酸味控制得很好,现在这个价格入手,性价比相当高。”这种品质提升而价格回落的现象,在白酒行业并不多见,对于真正喝酒的人来说,无疑是利好消息。
面对困局,郎酒也在寻求突围。2025年,郎酒启动红花郎产品迭代,推出龙马郎新品,并升级兼香产品线。但终端价格从520元跌至409元,显示品牌修复仍需时间。
郎酒试图通过兼香赛道突围,提出“酱香高端、兼香领先”战略。但兼香型赛道亦非坦途,2026年兼香型白酒市场规模预计仅343亿元,且郎酒浓香基酒产能依赖外购,技术积累薄弱,转型前景不明。
短期看,青花郎牺牲溢价换销量,是主动挤泡沫;长期看,郎酒若想真站稳酱香第二,必须把“品质剪刀口”常态化:每年稳定产出足年份老酒,把价格锚定在“茅台一半,品质九成”。
白酒市场的深度调整仍在继续。不仅青花郎,飞天茅台散瓶行情价也已跌破1800元/瓶,五粮液、国窖1573等产品价格倒挂严重。曾经只涨不跌的高端白酒神话正在破灭。
消费者用钱包投票,宴席市场上,茅台1935推出“摆3桌以上用它的酒,一个瓶盖返50元”的政策;青花郎则凭借口感优势在部分区域卖得比茅台1935还火。
何不说:买酒不只看标价,重点看开瓶率。酒买来是要喝的,如果身边没人喝,再高的牌子也是虚的。与其为面子硬上千元酒,不如选真正适合自己口味和消费能力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