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石(1894—1950),是牺牲在台湾的著名革命烈士,中共隐蔽战线杰出的无名英雄。吴石原系国民党高级军事人员,历任国民政府国防部史政局长、福州绥靖公署副主任、“国防部参谋次长”等职。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吴石于1947年即开始为党工作,后受命赴台湾执行任务。1950年春,因中共台湾省工委遭到破坏,吴石受牵连而被捕,该年夏天被杀害于台北。因此事发生久远,也因海峡两岸长期对峙,介绍吴石难免有些猜测、舛误。本文试就当下介绍吴石中较为普遍的几个问题依照原始档案略作答疑。
一、吴石因何罪名遭杀戮
坊间多称吴石因“通共罪”遭杀戮,这种表述是不符合史实的。吴石1949年8月赴台后,继续为中共工作。1950年3月1日,因中共台湾省工委遭严重破坏,身份暴露,被捕入狱。同年6月10日被国民党当局依照其《惩治叛乱条例》以“叛乱罪”杀害于台北。
吴石是国民党溃退台湾后在台“国军”高级将领被杀之第一人。因此,吴石被捕、遇难之事在当时台湾政坛引起震动,在岛外也引起反响。由于吴石的官阶高,“吴石案”涉及高级军官多人,受牵连的人员逾200多人,是一个大案,台湾当局需要给海内外一个明确的交代,以证明其本身并非以此为借口整肃军中异己。1950年7月,“吴石案”的承办人李资生(据江南《蒋经国传》注:其真实姓名夏晓华,原供职保密局)按照台湾当局的授意,在香港的国民党刊物《新闻天地》分两期(7月8日、7月15日各一期)发表《台湾大间谍案破获始末》一文,详述逮捕吴石和朱谌之等人的前后经过。由于秘密工作的需要和台湾海峡的阻隔,此事在大陆鲜为人知。且此后40年内大陆无相关正式消息。
1950年8月14日,民办的上海《新闻日报》刊发日本记者村田勇夫的《鹿地亘访问记》,透露了吴石的死讯,文中记录6月22日吴石挚友、日本著名左翼作家鹿地亘的谈话:“我和樵野谈了一些有关中国的事情,特别是关于最近(注:谈话日距吴石就义不到12天)在台湾被蒋介石屠杀掉的吴石将军的回忆。”这是大陆公开媒体在当时唯一的记录,但其在大陆影响极其微小。
二、吴石出生日期问题
关于吴石的生辰,吴氏族谱及家人均确定为1894年农历八月十五日;《福州大百科全书》之“吴石”条记载生于1894年9月14日;吴仲禧的《回忆吴石烈士》一文中说吴石“1895年8月生于福建闽侯县螺洲乡”,一些关于吴石生平的文章也有此说法;还有一些文章提到吴石出生日期为1894年8月15日。
吴石绝笔诗中“五十七年一梦中”,以此推算出生年份为1894年。另查“1894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公历应是“1894年9月14日(星期五)”。吴仲禧回忆的错误是:在误以为是1895年的前提下,又误把8月视为公历,因而有“8月”之说。笔者认为应以吴石家人的说法及《福州大百科全书》之“吴石”条为准。
三、吴石的政治身份、代号及为中共
工作的初始时间
关于吴石的政治身份问题,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知情者说》收录的《血色明月——战斗在台湾上层的中共党员吴石将军》一文和1996年7月《党史纵横》刊发的建波、斯科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记战斗在台湾的中共党员吴石》一文中说吴石是中共党员,另外也有“吴石是中共特别党员”的说法。
1973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调查部函复河南省革命委员会,明确指出:吴石原系国民党高级军事人员,受我党派遣赴台执行任务。吴石虽早在1947年就开始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但事实上,并没有在组织上加入中国共产党。因此,对吴石的政治身份的结论应是清楚的,即吴石非中国共产党党员或中国共产党特别党员,而是国民党爱国高级将领,是同情、支持中国共产党的国民党军高级将领。在“吴石案”中被枪杀的6人(吴石、陈宝仓、聂曦、朱谌之、王正均、林志森)中,除中共特派员朱谌之外,其余均不是中共党员。
关于吴石为中共“秘使一号”的说法影响甚广,1997年12月《西江月》杂志(总第71期)刊载纪实小说《红色特工吴石将军在台湾》、1999年《名人传记》第4期《“红色女特工”朱枫》、《共鸣》2003年第9期刊发卢荻的《“密使1号”——吴石将军案始末》等多篇文章及云南电视台拍摄的“经典人文地理”专题片《密使一号》,均提及吴石的代号为“密使一号”。后经国家安全部门确认,吴石赴台执行任务前,组织上并没有给他“密使一号”的代号。因此,吴石代号为“密使一号”之说没有根据。从尊重史实出发,吴石为中共“密使一号”的说法应不再使用。
吴石为中共工作的初始时间应为1947年4月。其烈士证书上已说明:“吴石同志从1947年4月开始为我党工作。”在1973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调查部致河南省革命委员会的函中也说明:“在我党的影响下,吴石同志于1947年即开始为我党工作。”这就是组织上的结论。
四、吴石对解放战争及祖国统一所作
贡献之真实情况
吴石是中共隐蔽在国民党核心的高级潜伏者。因其地位特殊,又擅长军事情报研究,他所提供的情报价值难以估量,在中共隐蔽战线史上写下传奇。
1949年3月,吴石冒险向中共提供国民党《国防部长江江防兵力部署图》、《国防部全国军备部署图》、《沪宁沿线军事部署图》等核心情报。《国防部长江江防兵力部署图》上所标明的部队番号竟细致到团。据渡江战役时任第三野战军参谋长的张震将军回忆:“渡江战役前,我们收到了上海地下党送来的情报,了解了国民党长江江防兵力部署的情况,这对渡江作战很有帮助。”这些秘密情报为上海、南京、杭州等重要城市的解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5月初,吴石在赴福州正式出任福州绥靖公署副主任前,曾在广州短暂停留,将重要情报通过好友何遂转交给在港的中共地下情报组织。这些重要情报包括:国民党在江南地区的兵力部署图,国民党在江南地区军队的编制、人数和装备情况,以及国民党总兵力统计和总后勤方面的统计资料等。这些情报对加快江南地区的解放发挥了积极作用。
5月下旬,吴石抵达福州后,在中共中央社会部福建特派员谢筱迺的协助下,向我党提供了大量重要情报,我方因此获悉蒋介石在京、沪、杭解放后的“全国作战部署”,特别是在台湾及东南的部署;还获悉国民党军在福建省的战斗序列、在福建整编后部队的主官姓名、福州绥靖公署的兵力统计等情报,并随时掌握国民党军队的军事动向。这些重要情报,除通过电台报告中央军委外,还及时提供给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指挥部参考,有力地配合了他们的作战。
7月下旬,吴石冒着危险专程抵达香港,向中共中央华南分局提供了国民党军委会编制的两份绝密情报,一份是国民党军留存在西北各地的部队番号、驻军地点、部队长官姓名、实有人数和配备、准备整编的计划等;另一份是国民党部队在长江以南,川、滇、湘、粤、闽各省的部队建制和兵力等。这两份都是国民党军委会编制的长达几十页的绝密材料,为我军追歼国民党残敌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8月赴台后,吴石继续在险恶的孤岛为中共工作。据李资生在《台湾大间谍案破获始末》一文中谈到:“吴石是一个忠诚过度的情报员……懂得情报的要次,特别注重数字、图表,使得转送过去的资料,都对中共具有极大的价值。”并且惊呼:“要不是因为台湾共党组织的破坏影响到‘老郑’和朱小姐的安全,那么吴石将军是中共兵不血刃而解放台湾的功臣!”短短几行文字透露出国民党当局的惊恐。
1991年12月10日,罗青长在京郊燕山饭店亲自接见吴石将军在大陆的子女吴韶成、吴兰成,他说:“我们对你父亲的事一直念念不忘,我当时是当事人之一。你父亲为了人民解放事业和祖国统一,献出生命,作过很大贡献。”
五、追授吴石为革命烈士的时间
关于追授吴石为革命烈士的时间,《福州大百科全书》之“吴石”条记载为:“1975年福建省人民政府追认其为革命烈士。”在一些文章中也有类似的表述。
追授吴石为革命烈士,是“文化大革命”特殊年代作出的特殊决定。据1973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调查部致函河南省革命委员会的有关内容,《福州大百科全书》之“吴石”条的相关记载有误。实际情况是,1973年11月15日,河南省革命委员会根据中共中央调查部的意见就地追授吴石为革命烈士。1975年2月6日,河南省革命委员会向吴石烈士家属颁发了《因战因公牺牲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追授吴石为革命烈士和发放给其家属《因战因公牺牲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两者间相差1年多,主要原因是追授吴石为革命烈士时,《因战因公牺牲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已空缺,正在印制中。
六、吴石遗书的来龙去脉
最早提及吴石将军遗书一事的是1950年6月12日的香港《星岛时报》,其在头版《轰动台湾间谍案四要角同被处死,吴石临刑前从容吟诗》。新闻中透露:“吴(注:指吴石)事前早知难免一死,遗书早在狱中预先草就。”实际情况是,在吴石就义后不久,吴石夫人王碧奎在吴石故旧帮助下出狱,出狱时领到吴石的遗书并带出。遗书复印件由吴石之子吴韶成1982年4月到美国探亲时带回大陆,原件由王碧奎女士本人保存。
从复印件来看,遗书写在《元赵文敏九歌书画册》(规格为20cm×32cm)的背面,为行草所书,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其中最连贯集中的部分(内含就义诗),计1659字,陈述了吴石自己的经历亦交代后事。兹录如下:
我家累世寒儒,读书为善,向为乡邻、戚友敬爱。先君生余,已届晚年,所期许者甚深。余于民元参加学生军,北伐满清,未几和议告成,乃从入伍生而预备学校、而保定军校,嗣更留学日本炮兵学校与陆军大学。在学时期,以勤苦劬学闻于侪辈。保定军校与留学日本,均得以第一人卒业。任事以还,忠慎勤清,绝不丝毫苟且,一息偷安。凡我师生僚友,无不称道,不绝于口。所著成绩,知我均能道之,不愿具述。
余韶龄颇聪颖,第因体孱多病,先君又衣食于奔走,致少年失学。幸入军事学校后,自知励志禅力苦读,不特文艺学术出人头地,而体魄与术科亦极强胜。壮岁旅居北燕,受业于何梅生先生之门,经义诗词亦见精进,极蒙梅生夫子之赞许。友朋多以十二能主人目我,盖谓娴中外古今兵学,通文学,能诗、能词、能书、能画、能英语,能日语、能骑、能射、能驾、能泳也。不图今日竟陷此悲境,不能自保其身,亦可痛也。
自幼读书,颇知敦义爱人。自为学至于任事四十年来,对于助人一事,往往超越一己能力范围,对于恤贫周急,以及患难、失业之救济,冤狱之平反,慈善之提倡,经予一手力行者,不知凡几。今兹陷于囹圄,又复伊谁能救我乎。可笑亦复可哀!
余年廿九,方与碧奎结婚,壮年气盛,家中事稍不当意,便辞色俱厉。然余心地温厚,待碧奎亦克尽夫道。碧奎既能忍受余之愤怒无怨色,待余亦甚亲切。卅年夫妇,极见和睦。此次累及碧奎,无辜亦陷羁缧绁,余诚有负渠矣。提及儿女,至为伤心。长男美成原在武汉大学肄业,不幸于民卅五乘轮返京途中轮遭回禄,美儿失踪至今生死未卜,余与碧奎朝夕思念不置。二男展成生二月而殇,四男、五男均于抗战期间因乏良医良药,一因脑膜炎死于桂林,一因肺炎死于贵阳。两儿聪颖异常,爱我尤甚,均遭夭折,岂不痛哉。三男韶成、长女兰成,原在南京中大与上海医学院肄业,音书断绝,已期年矣。余最钟爱之少子健成今年才六龄,自伊呱呱坠地以来,虽未久离余膝下,朝夕拥抱调笑,无所不至,其足以解我忧愁。诚惟此子是赖,春间方报名入私立幼稚园,余尚未见其入学已被逮,不知父子尚有见面之日否?思之不禁泪涔涔下矣。
余著述除军事学课本多种不计外,第一部出版者为《兵学辞典》,抗战前虽再版,抗战间继续三版,并继以初、续两编刊行,国内外莫不视为最优良之军学参考,胜利后本拟综合三编重新修订,以人事总总未果。在陆大教授时代,尚编有《孙子兵法简编》及《克罗则维兹兵法研究》,已印行。《左传兵法》初稿已完,惜于桂柳会战原稿遗落,近正思着手重编,亦未果。抗战以来,编有《新战术之研究》、《新国防论》、《游日纪行》(是稿尚存颂络处)。近来,对于文武并重之精神力加提倡,著有短编约十种;尚有《抗日新战法》、《抗日回想录》、《历朝武学集解》等书,均集有资料,正拟着手编纂,今此愿恐难偿矣。诗有《东游甲乙稿》已印,《牙牙集》与十年来所成诗稿均未印,词稿百余阕,亦于战时丢失。是均愿知我诸友好,设若予有不幸,为我辑印之也。
余惟一资财全在书籍。民二十六以前,在南京所有者最为可观。中以日本一切军事学参考资料(中有日本秘密兵书甚多)与余在日本陆大所得教程与个人战术战史作业等原件最为珍贵。其他各种古书,亦不在少数。乃因抗战撤退南京,所携带者仅少数而已;在桂亦经添补,桂柳会战退却,亦无法携带,遭二度损失。胜利后,复经多方收集,大部在福州乡中,亦望将来儿辈善为整理保存。如能请诸友好协助为我设小规模图书馆,以作纪念,俾我爱书与好读之美习,传诸后人,则何幸如之。
余素不事资产,生活亦俭朴。手边有钱,均以购书与援助戚友。抗战前余薪入较丰,所羡馀于抗战期间,补贴无遗。胜利后,以人事纷冗,用度较大,有赖刘功芸兄与长芝族重侄经济上援助者靡甚,余何能忘之。所望儿辈体会余一生清廉,应知自立为善人,谨守吾家清廉俭家风,则吾意足矣。
十余年来风尘仆仆,又因抗战八载以迄于今,戎马关山都无闲逸之境,致读书养性功夫,大大欠缺。而有今日失足,夫复何言,夫复何言!
天意茫茫未可窥,悠悠世事更难知。平生殚力唯忠善,如此收场亦太悲。
五十七年一梦中,声名志业总成空。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
除以上内容外,另有一部分记录入狱的情况,计259字。兹录如下:
三月一日,午后9时半被逮入狱。住看守所办公室之西厅。即晚第二处叶处长(指保密局叶翔之)来讯问。
二日,叶处长复来讯问。
四日夜,叶处长来讯问。
五日午后二时迁禁于狱中五号。嗣后随时被讯问。均是使人神经异常紧张,心境异常刺激。
四月八日,国防部军法局派员来讯,于以知案已被交该局办,是次为侦讯性质。
廿六日,闻最高军法审审判长蒋鸣三氏予之运命,于是法定矣。
此期间不断在看守所被讯,其紧张刺激为最。
廿八日,由五号狱房移住三号房。
五月廿日,房客挤至十三人之人,我血压陡高,经医诊所复,认为人数过多,于生命有危险,房中因此减至七人。
卅一日,房客复稍调动,同房者六人。
遗书中还有一部分是简短的书简。内容为对子女的叮嘱,可以看出吴石对子女的疼爱和赴死的准备,计53字。兹录如下:
学女,乖乖,要小心好好的看着,一切家中事请教胡伯伯(指胡雄将军),并请其照顾帮忙,门户好好的看,东西要收拾清楚,爹字。
梳理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吴石自知难免一死,从容、淡定交代狱中遭遇及后事。
七、吴石就义诗被篡改、利用之事
吴石在就义前曾从容写下绝笔诗:“天意茫茫未可窥,悠悠世事更难知。平生殚力唯忠善,如此收场亦太悲。五十七年一梦中,声名志业总成空。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字里行间充溢着吴石视死如归、坚贞不屈的信念。但这些原本意思明确的诗句却被国民党当局恶意歪曲,研究者应加以注意。其中多次被篡改使用的是第四句“如此收场亦太悲”。如“吴石案”承办人李资生所撰《台湾大间谍案破获始末》结语中写道:“这个轰动世界的大间谍案,是最近两三个月以来大家关心的事情,在吴石等四犯正法以后,我们把这全案的内幕详情向读者作一忠实的报道之后,只有借用吴石临刑时所作的一句诗,来代替我们对这一大间谍案的观感:‘如此下场亦可悲!’”2000年,海外署名“王阶弼”者以“如此下场亦可悲的吴石”为题,著文为50年前的“吴石案”进行辩解。“太”与“可”虽一字之别,词意迥然,其用意不言自明。
八、吴石遗骸从台湾转回大陆的经过
吴石遗骸归来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吴石遇难的消息见报后,由其在台同族吴荫先冒险偕吴石在台子女领回,置骨灰盒,安放于郊外的寺庙中。1990年,由吴石在台湾的子女回大陆探亲时带回,暂放兄长吴韶成处。这时距吴石牺牲已过整整40年。
1994年4月22日,吴石遗骸与王碧奎女士(1993年2月在美国去世)骨灰合葬于北京福田公墓,在墓地竖汉白石墓碑一方。墓碑正面书写“吴石将军、王碧奎夫人之墓”,墓碑背面铭镌如下文字:
吴石,字虞薰,号湛然,一八九四年生于福建闽侯螺洲,早年参加北伐学生军。和议告成后入伍生而预备学校而保定学校。后更留学日本炮兵学校与陆军大学。才学渊博,文武兼通,任事忠慎、勤清,爱国爱民,两袖清风,慈善助人。抗战时期运筹帷幄,卓著功勋。胜利后反对内战,致力全国解放及统一大业,功垂千秋。台“国防部参谋次长”任内于一九五〇年六月十日被害于台北,时年五十七岁。临刑遗书儿辈谨守清廉勤俭家风,树立民族正气,大义凛然。一九七三年人民政府追赠革命烈士。夫人王碧奎一九九三年二月九日逝于美国,享年九十岁,同葬于此。
碑文由吴石之子吴韶成撰拟,并经罗青长同志审定,吴石原秘书郑葆生以正楷手书。
九、毛泽东赋五言绝句赞吴石之真伪
介绍吴石的一些文章影视作品中多引用毛泽东称赞吴石等我党隐蔽战线无名英雄的诗。如1999年《名人传记》第4期刊发长弓、日月的《“红色女特工”朱枫》一文中提及:1950年1月,毛泽东看到吴石提供的绝密情报后挥毫写下:“惊涛拍孤岛,碧波映天晓。虎穴藏忠魂,曙光迎来早。”专题电视片《解放之路》也曾引用过。2013年10月建成的北京无名英雄广场还将这首诗刻录在石碑上。经前往中央档案馆及通过相关渠道查实,这首诗系南京一作者假借毛泽东之名创作的,系伪诗。
十、吴石著述作品情况
吴石作为一儒将,才华横溢,著述颇丰,其遗书中对整理自己的著述有较多的交代。目前,吴石著作保存情况尚可,主要由各类图书馆收藏。从查寻在北京的中国图书馆馆藏图书的情况看,上网的著述目录中有以下13种:1.《东游甲稿》(1930年);2.《最新军事航空述要》(1932年);3.《近代战争与国防之本质》(1935年);4.《东游甲乙稿》(1935年);5.《兵学辞典粹编》(1936年);6.《克罗则维兹〈战争论〉之研究》(1937年);7.《战术讲话》(1938年);8.《兵学辞典粹编初续》(1941年);9.《敌情研究》(1941年);10.《重庆见闻录》(1941年);11.《兵学辞典粹编》(第3辑)(1941年);12.《新战术论》(1942年);13.《国防研究(期刊)》(1942年,吴石主编)。另据《克罗则维兹〈战争论〉之研究》封底“本书编者吴石先生最近著作录要”中提及的还有:故宫印刷局出版的《最近航空述要》,大东书局出版的《东游甲乙稿(诗集)》、印刷中的《东游追忆(游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警察学纲要》、印刷中的《国防蠡测》,兵学研究会出版的《战术丛书第一种(孙子兵法简释)》、《兵学辞典粹篇》,印刷中的《战术丛书第三种(战术研究之津逮)》、《战术丛书第四种(战术原则之沿革)》和《战术丛书第五种(左传兵法笺释)》。在这些图书中,中国图书馆仅能调阅到吴石主编的《国防研究(期刊)》(1942年)。
在全国各大图书馆中,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有《最新军事航空述要》,上海市图书馆收藏有吴石审定的《日军登陆作战》(国防部史政局出版,1947年2月初版)及《抗战军人忠烈录》(第一辑,国防部史政局出版,1948年3月),重庆市图书馆收藏有《兵学辞典粹编》(第3辑)(1941年)等,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收藏有吴石的译作《警察学纲要》、诗集《东游甲乙稿》以及专著《克罗则维兹〈战争论〉之研究》,福建省图书馆收藏有吴石所著的诗集《东游甲稿》、《东游甲乙稿》。(节选自郑立:《吴石史事答疑》,原文载于《福建党史月刊》2014年第5期。)
《中国历史评论》编辑部选编
本期责编:李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