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翻开近期国际新闻版面,一边是北约国家集体将国防开支向GDP5%的目标冲刺,数千亿欧元资金源源不断注入武器库;另一边,地区冲突持续升级,“战争”成为多国峰会核心议题,全球安全似乎陷入“越备战越紧张”的恶性循环。这种局面下,除了无休止的军备竞赛,是否还有破局之道?答案或许就藏在中方近期的一系列明确表态中——中国提出的共同安全观,正成为打破当前安全困境的关键。
北约掀起的军备竞赛早已不是秘密。2025年6月海牙峰会上,成员国敲定2035年将国防开支占比从2%提升至5%的目标。尽管目前仍有不少国家连2%的底线都未达到,但这场“军事攀比”的势头却愈演愈烈。欧盟更推出“2030战备计划”,计划四年内投入8000亿欧元用于国防建设,随后又增设1500亿欧元“安全外汇储备”专项用于武器扩产。为迫使成员国凑齐6500亿欧元军费,欧盟甚至不惜放宽财政纪律,对飙升的赤字视而不见。
这种“军事优先”的逻辑正在反噬全球安全。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在欧洲政治共同体峰会上的见闻颇具代表性:各国决策者开口闭口都是战争,有人谈论“混合战争”,更有人直言“我们已身陷其中”。北约所谓的“备战”,本质上是将自身安全建立在他人不安之上——在亚太地区构建军事小圈子、推进北约亚太化进程,甚至抵近他国部署陆基中导和反导系统。这种“以邻为壑”的做法,恰恰是当前局势持续紧张的根源。
面对这盘乱棋,中国的主张正在成为破局的关键。其核心在于跳出“冷战思维”的陷阱。外交部军控司司长孙晓波在联大一委的发言一针见血:当今世界早已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国家能靠“绝对安全”独善其身。中方提出的“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针对军备竞赛的精准药方。
首先,中国主张“核安全兜底”。核武器作为军备竞赛的“天花板”,中方始终强调“核武器用不得、核战争打不得”,并推动落实五核国防止核战争的联合声明。作为核大国中唯一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国家,中国始终将核力量维持在最低水平,拒绝参与“核共享”“延伸威慑”等危险游戏,更不在境外部署核武器。这种“透明且克制”的态度,为全球核安全树立了标杆——毕竟,只要核按钮还悬在头顶,任何军备竞赛都可能滑向不可控的深渊。
其次,中国坚持“多边机制筑基”。北约搞的排他性小圈子,本质上是对多边秩序的破坏。而中国始终坚定维护联合国裁军机制的权威,支持裁谈会发挥核心作用,反对任何“另起炉灶”的分裂行为。从推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落实,到支持谈判《禁止生物武器公约》核查议定书,中方用实际行动证明:安全问题从来不是“少数国家说了算”,只有所有国家平等参与规则制定,才能形成真正的安全共识。
最后,中国强调“发展安全平衡”。北约国家只顾砸钱搞军事,早已陷入“安全与发展脱节”的误区。中方则主张统筹发展与安全,例如在非洲,中国根据中非合作论坛承诺,向埃塞俄比亚、索马里等国提供扫雷援助,既解决了战乱遗留的安全隐患,又为当地发展扫清障碍。在新兴技术领域,中方反对将人工智能、网络技术“武器化”,主张“智能向善”,推动制定全球治理规则,避免新技术成为新的冲突导火索。
更可贵的是,中国的主张并非“纸上谈兵”,而是在具体热点问题中不断实践。面对朝鲜半岛局势,中方提出的“双轨并进”思路仍是最可行的方案;针对伊核问题,中国坚定维护全面协议这一多边成果;就连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这种历史遗留安全问题,中方也持续推动彻底销毁,守护民众安全。这些行动都在传递同一个信号:安全不是靠武器堆出来的,而是靠对话协商、互利共赢换来的。
反观北约的军备竞赛,本质上是冷战思维的回潮。以为靠军事同盟、靠武器优势就能掌控安全,却忘了当今世界的“蝴蝶效应”:一个地区的军事异动,可能引发全球能源、经济的连锁反应;一场军备竞赛的升级,最终没有赢家。塞尔维亚之所以坚决不参与其中,正是看透了这一点——20世纪的战争创伤早已证明,枪炮带不来安宁,只有理性与合作才能守护家园。
如今的全球安全格局,正站在“军备竞赛螺旋”与“共同安全之路”的十字路口。北约的砸钱备战,只会把世界推向更危险的境地;而中国提出的共同安全观,却给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破局路径。只有摒弃零和博弈,拥抱命运与共;放弃排他小圈子,共建多边秩序;平衡安全与发展,守护共同未来——这或许就是中国主张的真正价值:它不是要取代谁,而是要提醒世界,安全从来不是“你输我赢”的游戏,而是“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共识。
当更多国家看清这一点,军备竞赛的恶性循环才能真正被打破。这或许就是当前乱局中最值得期待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