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婚姻的选择上,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合不合适、门当户对那么简单。外人看安杰嫁给江德福,总觉得是她赚了,就连安杰自己家的人,也都纷纷往江家靠拢。哥哥嫂子一听铁饭碗军官看上了自家姑娘,眼里都冒出了光。安杰拿不定主意时,还被领导点明:“你犹豫什么,这不是天赐良缘吗?”按理说,这样的婚事,安杰应该谢天谢地才是。
但细细品味,江德福才是这场婚姻中真正的赢家。安杰,出身资本家,亲戚遍布香港美国,家族势力不容小觑。尽管在那个特殊年代,安杰的“成分问题”和嫂子的地主身份、姐夫的右派标签,让她的婚姻之路充满坎坷,但江德福却一门心思想娶她。大伙看着都说这男人不吃亏,是高攀了佳人,其实真要细想,是谁攀谁还真的不好说。
江德福,战功赫赫,战友同学口碑极佳,但娶安杰却成了他仕途上的一个“隐形绊脚石”。原本有连升副师、正师机会的他,每到关键时刻,总有人提醒“家里那点出身”。政委考察时,更是直接把他的晋升材料打了下来。那种被人悄悄踩了一脚的感觉,让他倍感无奈。他凭啥让一个叫王振彪的把自己越过去?说到底,还不是因为娶了安杰。
这些年,江德福确实有遗憾,但也难得口头抱怨。他认命,也认人。他清楚一点:安杰的进门,给江家带来了什么。结婚那阵子,炮校里都疯了,联名要江德福请客。大老爷们儿一拥而上,磨得他头疼。江德福心里打鼓,家里又不是官二代,也没那底气一掷千金。安杰却安静地在旁边笑,拉着自家亲姐姐来帮忙做饭做菜,把场面撑足,还不动声色给江德福面子。饭桌上大家说笑喝酒,风头正劲的反倒不是当事人,而是她那个温柔低调的大姐。
后来的很多事,都跟安杰有关系。她不仅摸清了江德福多年战友的底细,哪位在什么部门,什么身份,她比江德福还明白。左政委,老伙计,安杰在需要帮自家侄女安排工作时,能直奔电话,几句话把事办了。江德福当时还一头雾水,哪里晓得自己校园时的同学已经在某基地当了领导。安杰看得远一点,也看得细一点。她常说,真正的“家底”不是钱,也不是官,而是你和你周围这些人——只要你在,这些资源就用得上。
家里有没有底气,常常是吃饭时见分晓。安杰小的时候,家里规矩就多,刷牙洗手不分早晚,睡前操持一遍,见不得脏兮兮的碗和手。嘴里不吐脏字,身上一尘不染。结了婚,她也没改这套,五个孩子一碗水端平,从来不差谁一分一毫。别人一年舍不得让孩子碰一次桃酥饼干,她能一次买十包,每人每月分一包。不许多拿,也不许偷吃,谁快了谁少,谁慢了还得留到下个月。孩子不懂事还闹,她在厨房泡茶不紧不慢,把规矩讲明白。没人敢反驳,她温柔得像流水,坚定得像石头。
这些小习惯,可能在那年代还嫌“装腔作势”。但安杰坚持了。她不赶时髦,但也不让孩子们落伍。要孩子读书,她亲自从箱底扒拉出禁止流通的文学名著给亚宁,还耐心教她慢读——看到好句子,琢磨琢磨,别飞快溜过去。亚宁后来考上了大学,还出了书。家里人人夸她“会养孩子”,其实安杰不过是守着老规矩,静水流深。
对子女将来的路,安杰琢磨得比常人远。江卫国那个女朋友白红梅,安杰怎么都不满意,总觉得这姑娘出身复杂,在火车上认识就谈对象,底细搞不清。而且那姑娘动作扭扭捏捏,气场不对路,她坐在客厅里看两眼就皱眉。母子为了这事大吵一架,安杰却没动摇。过不多久,两人也就散了。见面随和,过日子还得稳得住。
二儿子江卫东交女朋友的时候,带回家的是郑小丹,文工团出身,言谈举止大方有分寸。一见面,安杰就心里通透。和之前那种“脚踩两只船”的不一样,这种媳妇,她一向喜欢。家里没声张,也没吹嘘,但谁都知道安杰说话算数。
等到小女儿江亚菲谈对象,安杰一看上了孟天柱,政治部主任。江德福这回不同意了,反倒觉得女儿该找个“更合适的”,老丁也帮腔说“嫁这么好的,难得”。最后事实证明,孟天柱步步高升,比江德福退下来职位还高一级。肥水没流外人田,亚菲没嫁上,但亚宁看中了,也算是江家的亲缘没错了。
时间久了你会发现,“安排”这东西之所以叫安排,不只因为能让日子顺,也能让人有底气。退休后,江德福带着老丁、王振彪回岛上游玩。江德福喊王振彪“老王”,对方一点不在意,老丁一喊,王振彪反倒不高兴。到底还是江家的身份摆在那里,副军、师长、团长一字排开,场面不是谁都能摊上的。老丁家孩子没出息,王振彪敢顶撞他,但对江德福,就有分寸了。
这一切,翻过头来看,离不开安杰的盘算。有人说江德福娶了安杰,仕途受影响,可要没有安杰,江家三代能不能这么旺,真未必。老丁那头,自从他去世,丁家就没落了;王家在王振彪在世时还能撑,等他一撒手,要不是王海洋娶了江家姑娘,圈子里也融不进去。命运这玩意儿,就是这么拧巴。
你说,安杰嫁给江德福,是高攀?还是江德福心里最清楚。外人道是看“成分”,看“职位”,可家里那点烟火气,只有自己过了才懂。有些常理,未必能做准;有的答案,也许一辈子都找不齐。
故事听到这里,咱们不如歇歇——安杰到底高不高攀?是她旺了江家,还是江家成全了她,谁更有福气,其实过日子的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