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全国结婚登记人数断崖式下跌的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据民政部最新公布的数据,2024年全国依法办理的结婚登记数目仅为610.6万对,与2023年相比下降了20.5%,创下了自1980年以来的最低记录。这一数字不仅远低于2013年的历史最高纪录1346.9万对,更在短短11年间下降了超过一半,结婚率也从2013年的9.88‰直线下滑至2024年的4.3‰。
从历年数据来看,结婚登记人数的下降趋势十分明显。2021年,全国结婚登记对数为764.3万对,到2022年降至683.5万对。尽管2023年有所回升,达到768.2万对,但2024年又急转直下,仅剩610.6万对。这一数字不仅创下了近44年的历史最低,也反映出当前年轻人对婚姻的态度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结婚年龄的推迟是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2022年,25~29岁的人群占结婚人口的37.24%,连续10年成为占比最高的年龄段。与此同时,30~34岁和35~39岁的人群占比也在逐年上升,分别从2010年的11.3%和6.6%增长至2022年的20.72%和9.14%。相反,20~24岁的结婚登记人数占比从47%迅速下降至13.4%,40岁以上年龄段占比则从3.9%上升至18.7%。晚婚化趋势愈发明显,中国男性的平均头婚年龄已从1990年的24.1岁推迟至2020年的29.4岁,女性则从20.0岁推迟至28.0岁。
那么,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结婚呢?适婚人群数量的下降是首要原因。随着出生人口的持续减少,适婚年龄人口也在相应减少。同时,性别失衡问题依然突出。数据显示,90后的男女性别比约为110,00后的男女性别比高达115,这意味着00后的男性比女性多出了超过1100万人。
经济压力也是抑制婚育行为的重要因素。住房、教育、医疗等直接成本被形容为抑制婚育行为的“三座大山”。根据《中国生育成本报告》,从0岁到大学本科毕业的养育成本平均高达62.7万元,中国的养育成本相对于人均GDP的倍数高达6.9倍,几乎是全世界最高的。
除了这些客观因素外,头婚年龄的推迟和婚育观念的变化也是重要原因。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副司长杨金瑞曾指出,90后和00后作为新的婚育主体,受教育的年限更长,面临的就业竞争压力也更大,婚育推迟现象非常突出。
面对结婚率持续下降的趋势,政府已在多方面采取措施。2025年5月10日,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正式实施,婚姻登记实现了全国通办,内地居民申请结婚登记不再需要出示户口本。这一政策赶在520结婚登记高峰日之前出台,为户籍不在同一地的情侣提供了极大便利。数据显示,政策实施后,北京全市在5月10日当天婚姻登记预约有1700多对,其中涉及全国通办业务的大约有900对。
各地也在积极探索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在婚育风俗、托育教育、税收减免和妇女权益保障等方面,为愿意多生的家庭提供帮助和支持。然而,结婚登记数量的持续下降仍将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出生人口的减少。人口专家易富贤分析说,结婚数减少的直接后果就是出生数量减少。
与此同时,离婚率在近年来也呈现出小幅度的上升趋势。2024年,全国依法办理离婚手续的有351.3万对,离婚率达到了2.5‰。在30~34岁的年龄层里,男性未婚的比例高达26.8%,比女性的12.1%要高得多。而且,中国30岁及以上的未婚男性有超过6成分布在村镇,未婚女性则有超过6成分布在城市。
社会观念的转变也非常明显。数据显示,出生队列在1985~1989年的男性的未婚同居率达到了37.99%,女性是在33.13%,未婚同居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在2025年的前6个月,全国结婚登记数量有353.9万对,和去年同一时期相比,增加了10.9万对。尽管有所回升,但整体数目仍处在历史低位。
现在,国家开始推行婚姻登记全国通办方案,这对于户籍不在同一地的情侣来说越来越方便。他们再也不用折腾着跑回老家去办手续了,在哪里生活就可以在哪里办理结婚证。这一政策调整能否成为扭转趋势的契机呢?
对于个人来讲,婚姻是携手余生的勇气;对于社会来讲,婚姻是生生不息的基石。在婚姻不再是人生的必选项,而是幸福的选择题的时候,我们或许都应该更加尊重每一个人的节奏,不再拿年龄来做借口,觉得别人年纪大了就应该结婚。
幸福的方式有很多种,结婚并不是唯一的方式。那么,你如何看待最近这几年结婚登记数量的变化呢?在你的身边有没有因为政策越来越方便而决定结婚的情侣呢?欢迎在评论区把你的观点和故事分享出来,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本文数据来源:民政部《2024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5年2季度民政统计数据》、《2022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等官方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