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下旬,沙特阿拉伯在国庆宣传视频中意外曝光一架带有本国空军标识的歼-20模型战斗机,该画面虽在数小时内被紧急下架,却引发全球军事观察者的深度解读。
作为中国首款第五代隐身战斗机,歼-20的亮相方式颇具戏剧性。沙特军方高层同期访华参加军事合作会议的巧合,更让这场「模型风波」演变为地缘政治的重要信号。
过去四十年间,沙特武器采购长期依赖美国体系,但2019年阿美油田遭无人机袭击事件暴露致命缺陷——美制防空系统未能有效拦截,导致国际油价剧烈波动。更令沙特不满的是,美国军售附带的技术限制条款严重制约其作战自主权。
「软件升级要等华盛顿批准,关键零件断供风险始终存在」——沙特国防部匿名官员透露,这种「受制于人」的困境促使其启动军事采购多元化战略。
2023年部署的红旗-9防空系统成功填补美制爱国者系统的防御空白,彩虹系列无人机在边境监控中的优异表现,则让沙特看到中国装备的实战价值。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数据,沙特2020-2024年间从中国采购的武器总额增长320%,占其进口总额的18%。
军事专家指出,歼-20模型的出现绝非偶然。沙特正通过「渐进式合作」测试中国高端装备的可靠性,为未来可能的采购铺路。
作为搭载先进有源相控阵雷达、超视距空战系统的战略级装备,歼-20的核心技术保密等级极高。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内部文件显示,该机型目前列装率达空军现役战机的23%,短期内开放出口的技术风险不容忽视。
但形势正在发生变化。2025年上半年两款第六代战机原型机试飞成功的消息,为歼-20出口创造战略窗口期。「类似F-35出口模式,中国可能推出简化版歼-20E」——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报告如此预测。
美国对中东军售市场的控制欲从未减弱。2024年美方曾警告盟友「引进中国军事系统将影响F-35采购资格」,这种施压手段迫使沙特采取迂回策略。通过与巴基斯坦的防务合作,沙特空军已建立中国战机操作体系认知基础。
「沙特需要的是战略缓冲空间」——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分析指出,在美沙关系因也门战争、巴以问题产生裂痕的背景下,歼-20模型展示实为「安全需求多元化的宣示」。
全球五代机市场正经历深刻调整。美国F-35虽已交付900余架,但高昂的维护成本(每小时飞行成本达3.6万美元)令中小国家望而却步。俄罗斯苏-57因量产困难,实际装备数量不足50架。
相比之下,中国军工的「体系化输出」模式更具吸引力。以沙特为例,其采购方案可能包含预警机、电子战系统与歼-20的作战数据链整合,这种「交钥匙工程」正是西方军火商难以提供的。
这场看似意外的「模型事件」,实则是沙特精心设计的战略试探。通过低风险方式释放合作意愿,既避免直接刺激美国,又为中国军工企业留下谈判空间。沙特国防部消息人士透露,未来三年将投入450亿美元用于军事现代化,其中30%预算可能流向非美供应商。
对国际军贸市场而言,这标志着传统「盟友体系」军售模式的松动。当国家安全需求超越意识形态界限,谁能提供更具性价比的解决方案,谁就将主导下一个十年的军贸格局。
沙特这步棋,或许正在重新定义中东军事力量的平衡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