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2025年国庆档,最受市场关注的9部影片各具特色,它们在不同维度上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个性与卖点,无疑为观众带来了满满的诚意。
以《731》和《志愿军:浴血和平》为代表,国庆档电影在类型叙事、视听表达及主题建构上均展现出非凡的创新意识。然而,这种创新有时虽能令人耳目一新,却也因功力不足或方向偏差,而陷入孤芳自赏或自我卖弄的境地。
在消费社会的语境下,任何题材都可通过“符号化”加工,提炼出易于传播的概念或形象,满足观众对特定题材的想象,进而成为市场成功的通行证。今年国庆档,多部影片题材严肃,但在商业片的创作逻辑下,它们不得不将题材处理得更为讨巧,既展现出金刚怒目的姿态,又透露出慈眉善目的包容与身段灵活的圆滑。
《毕正明的证明》以警匪对决为故事框架,将触角伸向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现实的阴暗角落——火车盗窃。影片通过毕正明追查窃贼的执着身影,不仅讴歌了警察为匡扶正义的付出与牺牲,更折射出中国社会治安数十年的变迁轨迹,与国庆档特有的家国叙事形成巧妙呼应。然而,影片在塑造反派角色时,并未将其简单塑造成恶的符号,而是深入探讨了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如破碎的童年与扭曲的成长经历。同时,影片也暗示了反派角色若走正途可能取得的成就,但为了突出“传奇色彩”,影片将盗窃团伙构建成一个等级森严、规矩林立的江湖世界,这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犯罪群体,模糊了其行为的本质危害。
与《毕正明的证明》对边缘群体的关注不同,《震耳欲聋》将视线对准了真正的弱势群体——听障人士。影片通过听障人士的主观视点呈现,让观众快速建立共情机制。同时,影片以一个健听者李淇作为观察对象,探讨了生理“听障”与社会性“失语”之间的残酷互文关系。然而,影片在伸张正义的过程中表现得较为潦草且缺乏新意,甚至天真地认为天理昭彰的契机来自于个体心理障碍的克服和主观发声意愿的觉醒,而忽略了现实中的诸多困难,进而消解了影片对社会结构、司法体系的反思力度。
还有部分影片高举“温暖现实主义”的旗帜,看似不回避现实中的窘迫、苦涩与绝望,实则心平气和、乐观向上,将现实苦难视为短暂的考验或磨砺,并最终以合家欢的方式收尾。如《浪浪人生》中的家庭面临“缺钱”困境,影片在解决矛盾时却显得想当然,如父亲一跪便讨回欠款、兄弟见他坐轮椅便放弃追债等情节,都显得过于简单化和幼稚化。更难以令人信服的是加油站转型的情节,整个过程如有神助,缺乏现实依据。当影片中解决矛盾的方式过于简单时,其所传递的“温暖叙事”与“励志神话”就会显得刻意而虚假。
动画片《猪猪侠·一只老猪的逆袭》也没有满足于取悦儿童,而是努力“遁入人间”,反映普通人的心酸。影片从一个过气的、生活艰辛的中年猪猪爆的角度,揭示了年轻人与中年人的就业尴尬。然而,影片中频繁使用的网络流行语虽能短暂引发笑声,却也使喜剧表达显得零碎而肤浅。
在商业片的创作逻辑中,“可消费性”确实是评价影片各个元素的重要依据。从今年国庆档的几部作品来看,它们的创作态度并不轻浮,既不依赖低俗笑点,也未将现实庸俗化,而是致力于从真实生活中挖掘喜剧张力与观赏价值。然而,影片应避免以想象化的方式轻松破解现实矛盾,更需警惕因过度简化复杂社会议题而导致观众对现实世界产生片面认知。这既是创作的难点,也是一条应当坚守的艺术底线。
(龚金平,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教授;郝桐,复旦大学中文系研究生)
来源:龚金平、郝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