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中国殡葬业巨变:年轻人推动行业转型,刚需神话破灭

时间:2025-10-10 21:23:00 来源:诗意世界 作者:诗意世界

从“抢墓”到“滞销”:殡葬业的魔幻反转

前几年,一线城市墓地价格飙升,堪称“阴间豪宅”——上海1.5平米的墓穴价格一度炒至60万元,单价甚至超过顶级豪宅汤臣一品。购买墓地需要摇号、找关系,甚至催生了“墓地贷”等金融衍生品。彼时,殡葬业龙头福寿园的毛利率逼近茅台,上市多年从未亏损,被资本誉为“穿越周期的永动机”。

然而,2024年的财报却给这个行业泼了一盆冷水:福寿园年收入暴跌20.9%,净利润腰斩至3.73亿元,经营性墓穴销量减少3816座,上海、合肥等核心城市墓园空置率飙升至25%。更讽刺的是,中国每年死亡人口稳定在千万级,这本应是“宇宙级刚需”的市场,如今却出现销售主动询问客户:“这风水适合躺平不?”的荒诞场景。



暴利密码:套着“孝道”的房地产游戏

殡葬业的赚钱逻辑曾简单粗暴:将墓地包装成“尽孝刚需”,用情绪绑架替代服务本质。当家庭遭遇变故时,身着黑西装的销售人员会用悲悯的语气施压:“这是您为父母尽孝的最后机会。”随后,他们会搬出“龙脉宝地”“凤栖梧桐”等玄学说辞,暗示便宜墓穴“不孝”。

这种套路直击人心——房子可以租,但父母的安息地却不能“凑活”。在非理性消费场景下,墓地被炒成了金融资产。更狠的是“稀缺叙事”:“上海墓地卖一块少一块,现在不买孙子都买不起。”这种话术直接将安葬需求扭曲成“生前投资”。

福寿园早期通过划拨地低成本囤货,后期疯狂并购23个墓园,靠土地增值躺着赚钱。然而,他们并未意识到,这只是时代特殊情绪催生的泡沫。



三重暴击:殡葬帝国为何漏水?

1. 活人真的没钱了

房贷、车贷、补习班压垮了中产阶层,“风光大葬”的执念让位于生存压力。福寿园坦言,中产阶级客户显著减少,更多人选择先将骨灰存进骨灰堂,一年几百元的管理费远比几十万墓穴划算。客户决策周期从3个月拉长到半年,曾经的“必选项”成了“延迟选项”。

2. 监管砍掉金融属性

2024年,民政部密集出台6项国家标准,明确禁止炒买炒卖墓穴。宁夏、江西等地启动跨部门监管,直接废除了墓地的炒作价值。



失去流动性后,1.5平米的水泥坑使用价值被打回原形。福寿园被迫降价,2025年墓穴均价预计再降25%至9万元。

3. 年轻人掀翻“孝道绑架”

Z世代正在重构生死观:上海“万元以内简约葬”中,35岁以下消费者占62%;杭州90后拒绝5万传统套餐,选择3000元树葬获百万点赞;北京“云祭扫”平台80%用户是年轻人。他们不相信“祖坟冒青烟”,更认同“钻石葬”“修桥葬”等环保方式,觉得“体面活着比昂贵死去重要”。



转型困局:AI救不了殡葬业

福寿园曾尝试数字化破局,推出199元“照片开口说话”AI服务、元宇宙家祠,却遭遇冷遇——12%的研发费只换来了4%的收入,第三方平台低价服务更具竞争力。行业人士点破关键:年轻人要的是平价与真诚,不是披着科技外衣的溢价。



如今,万元以下平价墓穴成主流,倒逼行业回归服务本质。正如福寿园毛利率从60.2%跌至41.3%所揭示的:没有永恒的刚需,只有永恒的变化。那些还想用“尽孝”话术圈钱的从业者,或许真该给自己留个位置了——毕竟时代变了,“阴间内卷”该收场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