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就中美贸易相关问题回答媒体提问(澎湃新闻记者赵利新 摄)。
当日,国新办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海关总署副署长王军与吕大良共同介绍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进出口贸易情况,并针对媒体关注的热点问题作出回应。
发布会上,有记者提出两个核心问题:一是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圣诞节产品等商品提前出口美国的现象是否普遍,海关是否监测到其他提前出口品类及其对四季度出口增速的影响;二是如何看待10月14日起中美对彼此船舶加收港务费的措施对中国进出口的影响。
针对第一个问题,吕大良指出,个别国家滥用关税手段冲击多边贸易体制,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紊乱,企业生产经营节奏被打乱,国际社会对此普遍反对。中国始终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系,保障全球产业链稳定运行。关于具体商品数据,公众可通过海关官网查询详细统计。
关于船舶港务费争议,吕大良强调,美方此前宣布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领域实施301调查最终措施,并于10月14日起对中国籍船舶、中国造船舶及中国公司运营的船舶加收港口服务费,此举是典型的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行为,具有明显歧视性。中方反制措施属于必要的被动防御,旨在维护中国产业和企业合法权益,保障国际航运市场公平竞争环境。他呼吁美方正视错误,回归对话协商的正确轨道。
据澎湃新闻报道,2025年4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宣布针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领域的301调查最终措施,引发中方强烈反对。10月10日,中国交通运输部依据《国际海运条例》发布公告,宣布自10月14日起对涉美船舶收取特别港务费,以维护中国海运企业合法权益,并敦促美方立即停止无理打压。
分析认为,此次船舶港务费争议是中美贸易摩擦的最新表现,中方通过合法反制措施展现维护自身权益的决心,同时为国际社会树立了反对单边主义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