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三国的星空》票房遇冷,当代观众期待怎样的三国故事?

时间:2025-10-14 15:08:32 来源:影视产业观察 作者:影视产业观察

动画电影《三国的星空第一部》自10月1日上映以来,尽管顶着“易中天编剧”与“光线系制作”的双重光环,前期凭借高热度宣传和三国话题的自带流量备受瞩目,但票房却迟迟难破亿,陷入了相对尴尬的境地。这部作品为何未能赢得观众的青睐?当代观众究竟期待怎样的三国故事?


三国,作为中国历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时代,一直是影视创作的热门题材。从1994年版《三国演义》的经久不衰,到2010年《新三国》的高话题度和收视率,再到近年来《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风起陇西》等创新之作的市场成功,甚至只是披皮三国元素的架空古偶剧《折腰》,也有大量与三国相关的话题为观众所津津乐道。此外,有关三国的游戏如《三国杀》《三国志》《代号鸢》多年来也一直拥有稳固的粉丝群体。然而,《三国的星空第一部》却为何遇冷?


立场之争:“正史”、“演义”与新编

拍摄三国相关影视剧,最先要解决的就是立场问题。立场不仅引导着整部作品的情绪走向和思想呈现,更是三国故事展开的基石。作品是基于真实的三国历史,支持曹魏政权?还是遵循罗贯中《三国演义》的“拥刘反曹联孙”立场?是围绕魏蜀吴三家及后期的晋朝政权展开上层政客的权力军事斗争?还是以小见大,从某一小人物出发透视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

三国题材的叙事立场没有鲜明的黑白对错之分,每一种立场都有庞大的粉丝群体和观众基础。然而,《三国的星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观众难以找到作品的立场。作为编剧和学者的易中天,一直以来都反对《三国演义》对曹操的“抹黑”,希望在这部电影中还原一个真实的曹操。但影片所呈现的曹操却是一个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热血忠臣,这完全颠覆了观众的固有印象。


在电影中,为了调和曹操和刘协之间关于“衣带诏”的矛盾,董承成了反派小人角色。诸如此类私创情节,不仅颠覆了三国的既定史实,还动摇了作品合理逻辑的根基。“忠臣”曹操和“明君”刘协的互动处处透露着牵强的尴尬,以及无法自圆其说的乏力。无论是曹魏党、蜀汉党还是孙吴党,都接受不了《三国的星空》的模糊立场,影片的口碑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群星闪耀:浪花淘尽英雄,而非个人英雄主义

中国人爱看三国,爱看的是英杰辈出、群星璀璨,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壮阔景象,从来都不是个人的英雄主义。《赤壁》电影以周瑜为中心,《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虎啸龙吟》紧紧围绕着司马懿展开,但这些作品都没有忽略对主角之外的三国英豪的刻画。

而《三国的星空》过度将视角聚焦于曹操一人,使得影片整体像是为曹操翻案的纪录片。作为“三体结构”之一的袁绍阵营,仅存张郃、许攸和高览;曹操阵营中,观众所期待的郭嘉、刘晔、张辽等人也完全不见踪迹。许多观众冲着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中对曹操荀彧的关系阐释走进影院,却发现荀彧的戏份甚至不如曹操的小狗麦子。


《三国的星空》全片能叫得上名的英雄豪杰屈指可数,刘关张、赵云、吕布、袁术、孙策等三国重要人物都没有出场,完全没有表现出三国时期“谋士如云,武将如雨”的壮阔气魄。没有群星璀璨,只有一枝独秀,又怎么称得上是星空?没有营造出三国时代群雄并起的豪迈气势,又如何能体现曹操在乱世众多英雄中的脱颖而出?


三国故事的魅力在于众多英雄之间的相互映衬、相互较量,他们的性格差异、利益冲突、理想碰撞共同构成了三国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三国的星空》让在个人英雄主义中心的曹操显得孤立无援,使得影片情节变得单调乏味。没有“英雄气”的三国,不是大众想要的三国。

权谋人性:三国故事的精髓所在

在三国题材的影视创作中,权谋交锋、人心博弈亦是展现三国时代风云变幻、群雄并起的核心魅力所在。市面上和三国相关的作品,都在权谋情节和人性刻画方面颇费苦心。成绩表现较好的三国作品,如《大军师司马懿》系列,都牢牢把握住了“权谋人性”的核心。


即使是《风起陇西》这一以小人物聚焦三国大时代的作品,也着力于在情报领域透视三国时期的权谋暗战。魏蜀吴诸方博弈各有输赢、互有成败,人性有道德的拉锯与欲望的考验,才能体现三国时代争雄夺鼎的魅力。


而《三国的星空》在权谋人性叙事这一关键环节上让人失望。影片过度聚焦曹操个人以及他和袁绍、刘协的“三体”关系,忽略群雄所导致的问题显而易见。其次便是影片过于执着塑造一个完美的“伟光正”曹操形象,乱世奸雄摇身一变成了忠臣楷模,一心只为复兴汉室,毫无算计的私心。

在面对袁绍时,影片没有充分展现出曹操作为一个卓越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谋略手段。在叙述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时,郭嘉、田丰等角色的缺位,“刘协坐镇大本营”情节的横出,均消解了曹袁双方本应有的精彩交锋。甚至为了美化曹操,影片还出现了“曹操放走袁绍”这样让人难以理解的情节,使得原本应该充满权谋智慧的官渡之战被弱化为一场略显平庸的军事对抗,平淡乏味、简单幼稚,缺乏深度与张力。


对于《三国的星空》,易中天甚至放弃了在《百家讲坛》中对曹操“可爱的奸雄”的定位。对曹操的“完美化”塑造反而使曹操一角扁平单薄,失去了原有的魅力。人们欣赏曹操,恰是因他兼具雄才大略与复杂多面,而不是因为他的“完美”。


在三国影视题材中,权谋与人心博弈的缺失是任何宏大的战争场面都无法弥补的。或许《三国的星空》有出于作为动画片面向青少年的考虑而淡化了权谋成分,但动画体裁并非规避深度的理由。回望2009年版《三国演义》动画,它以青少年能理解的方式讲述计谋与人心,至今仍被奉为经典;2017年的3D版《三国演义》动画同样凭借扎实的叙事赢得口碑。可见“适龄”不等于“降智”,精简不等于苍白。


模糊的立场判断、缺位的群雄塑造、消弭的权谋人性叙事,让《三国的星空第一部》显得黯淡无光,也让这一IP难以绵延持续。三国故事拥有广阔的创作空间和观众基础,观众从不苛求创作者要按照历史一比一完全还原,但需要作品能够以明晰自洽为前提,传递三国时代的精神与气魄。唯有抓住立场、群雄、权谋人性这些关键的三国元素,才能创作出一个观众想要的三国故事。


— THE END —

作者 | 有所思

主编 | 彭侃

执行主编 | 刘翠翠

排版 | 于佳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