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权威媒体《纽约时报》发表专题文章,向全球读者深度解析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突破性成就。文章聚焦中国特高压输电技术,揭示这项技术如何将中国西北部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高效输送至2000英里(约3200公里)外的安徽省,为东部地区提供稳定电力支持。
据《纽约时报》披露,中国现已建成42条特高压输电线路,其输电能力不仅超越美国任何单一电网线路,更构建起全球规模最大的清洁能源输送网络。这项被新华社形象比喻为能源“高速公路”乃至“闪送”的技术,正是中国“西电东送”工程的核心支撑。
特高压输电技术,指交流1000千伏、直流±80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的输电方式。该技术突破了传统电网的传输距离与容量限制,使中国西部广袤的太阳能和风能基地,能够跨越地理障碍,为东部人口密集区输送绿色电力。数据显示,中国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量已占全国总发电量的四分之一以上,有力支撑了全国半数电动汽车和4.82万公里高铁网络的用电需求。
美国《纽约时报》报道截图
《纽约时报》指出,中美在清洁能源转型路径上的差异显著。当美国建设数百英里输电线需等待17年,且政府削减新能源电网贷款担保时,中国已建成全国性特高压电网。目前,美国输电能力最强的线路仅达765千伏,总长度与中国单条线路相当。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直接影响了两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成效——中国特高压电网的普及显著改善了空气质量,并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案。
文章特别提到,中国90%以上人口居住在多云少风的东部地区,而清洁能源基地集中在西部。特高压输电技术成功破解了这一地理矛盾,使资源优化配置成为现实。相比之下,美国能源政策仍深陷“石油优先”的争议,新能源发展步伐迟缓。
尽管《纽约时报》在报道中试图平衡视角,提及特高压线路下的“禁钓区”等细节,但全文多次将中美能源政策进行对比,并在描述中国西北至安徽的2000英里输电线路时,特意以美国爱达荷州至纽约市的距离作为参照,其“羡慕”之情溢于言表。
图为美国西部的爱达荷州与东部的纽约市
延伸阅读:特朗普气候言论遭美媒集体反驳
当地时间23日,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期间,美国总统特朗普关于气候变化的争议言论再度引发关注。他声称中国“大量生产风力发电设备却不愿使用”,此说法随即被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和《纽约时报》等媒体驳斥。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达5.2亿千瓦,同比增长18%,陆上和海上风电场数量均居全球首位。CNN援引中国国家能源局数据指出,中国风电发展速度远超美国,且计划建设的风电场规模领先全球。《纽约时报》也强调,中国在风电领域的投入和成果有目共睹,与特朗普的描述截然相反。
特朗普在联大演讲
此外,特朗普批评《巴黎气候协定》对美国不公,声称需支付1万亿美元。CNN援引文件澄清,美国从未承诺此金额,实际气候融资远低于拜登政府提出的114亿美元年度目标。这一系列言论,进一步凸显了中美在气候行动上的立场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