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京东6元咖啡冲击下:咖啡创业者的生存困境与创新出路

时间:2025-10-14 13:53:31 来源:深水财经社 作者:深水财经社

作者|深水财经社何离

“这个月卖一杯亏3块,再撑两个月就准备关门了。”近日,某独立咖啡馆老板向笔者倾诉了当前的生存困境。在电商平台咖啡价格不断下探的背景下,传统咖啡馆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曾几何时,瑞幸9.9元的咖啡已让行业震惊,而2025年9月25日京东宣布入局咖啡赛道,更是将价格战推向新高度。在京东秒送平台上,美式咖啡仅售4元,椰青美式更是低至6元,这一价格不仅低于独立咖啡馆的成本,更引发了行业对生存空间的深度担忧。



一、极限价格战背后的商业逻辑

“10平米场地、1万装修费、10万保证金,就能开家京东咖啡店。”2025年9月26日,京东正式启动七鲜咖啡合伙人计划,提出三年内开设1万家门店的目标。该计划当天便收到超2000份申请,显示出市场对低价咖啡模式的强烈关注。

根据京东披露的政策,合伙人仅需提供场地并承担基础装修,核心的人员招聘、运营管理、原料供应全由京东掌控。每卖出一杯咖啡,合伙人可获5%分成,若自带员工还能每杯额外拿到0.4元补贴。相比之下,瑞幸、库迪等连锁品牌的加盟费平均要30万起步,京东的模式显然更具吸引力。

数据显示,目前加盟七鲜的申请者中60%来自三四线城市,这一数据揭示了京东下沉市场战略的精准定位。通过极限价格抢占市场,京东获得的不仅是咖啡销量,更是到店流量和消费数据,这种生态协同才是七鲜咖啡的核心价值。

在流量成本日益高企的今天,通过消费补贴方式获取用户已成为普遍打法。一杯六块钱的咖啡,就能绑定一批加盟创业者和消费者,这种精明的商业计算,正是京东价格战的底层逻辑。

二、品质与价格的博弈:咖啡能当水卖吗?



一杯椰青美式六块钱,比瓶装水还便宜,这样的价格背后,品质能否得到保障?咖啡品牌们给出的答案是“供应链管理”,通过优化供应链降低原料成本。这种“基础品质+极致低价”的策略,恰好击中了市场主流需求——70%的消费者喝咖啡是出于功能性需求,价格成为首要考虑因素。

然而,这种模式对追求品质的创业者而言,无疑是降维打击。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价格战是否触及《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低价倾销”条款?按照行业测算,单杯咖啡的原料成本约2.5元,加上租金、人工、水电等,行业平均成本在5-6元。京东通过生态协同将成本压至4元左右,虽未低于成本,但较独立店8-10元的成本具有绝对优势。

这种“边际成本定价”本质上也是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表现。京东依托电商平台积累的资金和数据优势,通过交叉补贴维持咖啡业务低定价,最终目的是排挤竞争对手、抢占市场份额。这种模式在外卖行业已造成恶果,大量没上外卖平台的中小餐馆倒闭,最终形成平台垄断格局。

三、独立咖啡馆的生存困境

瑞幸9块9已经够难顶了,京东直接杀到6块多,这让那些独立咖啡店还怎么活?以南京南站某独立咖啡店为例,该店2022年开业,只有10来个平方,卖24块钱一杯尚且只能有些许盈利。但在瑞幸等大众咖啡的价格战冲击下,到2024年已经关门大吉。

曾经流行的独立咖啡馆,已经变成了创业巨坑。新开咖啡店的存活率越来越低,200米长的商业街可能就有不下10家咖啡店竞争,但现在再看可能一家都活不了。独立店的生存空间被持续挤压,一些店主曾试图跟瑞幸们掰掰手腕,推出八块八元美式,却发现外卖平台抽佣后每杯到手仅5元,卖一杯亏3元,坚持两个月后被迫下架。

更可怕的是“流量绑架”。独立店若想在线上获客,必须向平台缴纳高额流量费。一个不知名的品牌,靠线下获客异常困难,而靠平台则要面临高额抽成。算上人工、房租、设备成本,基本就是赔钱卖。在电商连锁巨头的打压之下,连赔钱卖的机会也没有了。

四、价格战对创业生态的深远影响

电商价格战正在打击整个社会的创业热情。市场正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当消费者觉得6块钱的咖啡就够了,谁还愿意为30块的精品咖啡买单?尽管高端咖啡市场仍存在,但对创业者的能力要求已大幅提高。

真正的创业生态应该是百花齐放,而不是巨头独舞。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平台经济的反垄断监管,对滥用市场优势地位的价格战行为及时干预。同时,创业者需避开同质化竞争,在细分领域建立核心壁垒。

如果京东的6块钱咖啡真的在街头巷尾铺开,我们更该思考:一个靠补贴支撑的低价市场,究竟能走多远?当中小创业者纷纷退场,市场只剩下这些大平台时,这个商业市场还有何活力可言?或许正如一位独立店主所言:“我们失去的不仅是生意,更是敢于创新的勇气。”

(全球市值研究机构深水财经社独家发布,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