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余晖
10月14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林永健的文章《精品是怎样炼成的》。这位一级演员、电视界资深从业者,以独特的视角剖析了当下影视创作的核心问题。
公开资料显示,林永健1969年出生于山东青岛,作为中国视协副主席兼电视界职业道德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其代表作《敌后武工队》《黎明之前》等作品均以扎实的剧本和精湛的演技著称。
剧本质量决定作品成败
林永健在文中强调:'剧本剧本,一剧之本。本子歪了,任你是最佳男女主角,演得越卖力,扑街越华丽。'他提出优质剧本的两大标准:'根'要扎得深,'梗'要玩得真。以农村题材为例,编剧需了解化肥价格、玉米行情等细节;都市剧则要把握年轻人'努力与躺平'的矛盾心态。
观众审美升级倒逼创作转型
针对行业现象,林永健直言:'观众不是讨厌长剧,而是排斥又长又难看的剧;也不是只爱短剧,而是追求真实直给的爽感。'他以悬疑剧为例,指出首集就暴露凶手的剧本会直接导致观众流失。'好故事需要钩子,要让观众产生'后来呢'的追问欲。'
流量明星与创作主导权的博弈
文中特别提到当前创作中的突出矛盾:某些顶流演员自带编剧团队进组,随意修改剧本。林永健警示:'全听明星的,戏就成定制款,故事逻辑必然稀碎。'他强调导演需平衡艺术追求与合理建议,让演员明白'戏好才是最大受益者'。
破除跟风陋习 强化选题前瞻性
针对行业跟风现象,林永健批评:'什么火了立马一窝蜂抄,观众老吃同一道菜能不腻吗?'他建议制片人培养前瞻眼光,选题时关注社会情绪和百姓关切。对于流量明星的使用,他提出'三度标准':角色匹配度、演技胜任度、艺德涵养度,反对'强行喂饭'式的选角方式。
这篇发人深省的文章,不仅为影视创作者指明了方向,更揭示了观众需求与行业现状之间的深刻矛盾。在内容为王的时代,如何平衡艺术追求与市场反馈,将成为每个从业者必须回答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