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老呶侃史
2024年6月,曾因挑战封建迷信而一夜爆红的网络红人张树林,突然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条道歉视频。视频中,他坦言自己身体抱恙,随后便删除了大批视频、解散了粉丝群,彻底退出了网络世界。然而,当他再度回归时,网友们惊讶地发现,他的面相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位被誉为“全网八字最硬”的00后青年,在短短一年时间里,从一名默默无闻的整蛊小博主,迅速成长为拥有数百万粉丝的大网红。然而,他的成名之路却充满了惊悚、疯狂与挑战底线的行为。
砸神像、睡坟地、吃香灰饭、与纸人冥婚,甚至深入哀牢山寻找灵异之源,张树林的每一次挑战都让人瞠目结舌。
如今仅25岁的他,面色蜡黄、满脸痘坑、印堂发黑,网友们纷纷惊呼,他从小鲜肉变成了油腻叔叔。那么,他到底经历了什么?他的挑战真的只是为了流量吗?还是如一些人所说,他正在承受反噬的代价?
张树林的反迷信挑战并非一开始就如此惊悚。他最初不过是个搞笑娱乐博主,内容以整蛊、社会实验为主,风格轻松搞怪。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并没有太大的流量和名气。直到他在直播中真实注销了一个拥有70万粉丝的账号,才让观众开始注意这个年轻人。
2023年6月,一个名为“封门村”的地方进入了他的视线。这个位于沁阳与晋城交界的偏远深山,被称为中国第一“鬼村”。村中太师椅相传坐者必死,更有封门绝户的恐怖传闻。不少人前往探险后精神失常,甚至再也没有回来。然而,张树林却偏不信邪,他花200元请村民带路,夜晚独自进入村中,不仅坐上了那张传说中能要命的太师椅,还在破屋中过夜。
第二天,他毫发无损地走出村口,带着轻蔑一笑说:“除了冷和难走,真没啥。”就是这一次,他爆火了。网友们开始疯狂留言,你敢去哪里,我就敢提挑战。他也乐在其中,几乎每一条留言都认真对待,挑战一个比一个惊悚。
他在清明节那天,穿着寿衣,独自在坟地中睡了一整夜。那一整夜,他只有月色和乌鸦的低鸣相伴,画面诡异到让人窒息。还有一次,他在午夜十二点,坐在十字路口,敲碗吃香灰饭。那是招魂的传统仪式,他却一边吃一边点评说:“味道有点像烧焦的泥巴。”
除此之外,他还与纸人冥婚,点睛拜堂,行礼如仪。最引发争议的是砸神像那次,他面对镜头将一对开光神像砸得粉碎,边砸边笑:“你们都说不能动,我偏动!”
这类视频一经发布,立刻引来大量点击,但也引来了无数骂声。许多人表示可以不信,但要有敬畏之心。更有信众扬言要悬赏60万封杀他。然而,张树林却丝毫不惧,他甚至深入哀牢山,那是一个连当地政府都不建议前往的神秘区域。传说中失踪事件频发,他带着摄像机独自深入,拍下一段段漆黑山林中的脚步声和低语声。
视频中,他的脸色逐渐苍白,眼神也从最初的坚毅变得游离。网友们一边看得热血沸腾,一边也开始担心,张树林这样玩,真的不会出事吗?
直到2024年6月,一切戛然而止。他突然发布道歉视频,称身体抱恙,随后账号停更,视频下架,粉丝群解散。有网友说他被阴九华报复了,有人猜测他家中有事,还有人称他终于被神明收了。他在视频中只留下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师傅说,不让我玩了。”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短短一个月后,他又回来了。只是这次回归,张树林身上出现了一些令人细思极恐的变化。2024年7月中旬,他再次上线发布了新的视频。这次他还是挑战封建迷信,但说话方式变得神叨叨的,时而自言自语,时而低头喃喃。总而言之,给观众最直观的感受是他变了。
他的脸上满是痘坑,毛孔粗大,肤色暗黄,眼神空洞。他那时不过25岁,却仿佛一夜之间老了十岁。网友议论纷纷,有人说他印堂发黑,有人说他气衰神乱,更有人说他阳气被吸了。不过他本人似乎并不在意这些评论,他只是淡淡回应:“没开美颜而已。”可熟悉他的粉丝却说:“以前的张树林,眼里有光,现在根本看不到了。”
他曾在平台签约一家名为差点红传媒的公司,彼时意气风发,如今却像个被现实绊倒的中年人。一段他穿道袍、挂八卦图、佩玉佩的视频流出,引发外界猜测他是否真是出家道士。因为他在直播中曾提到:“我曾是出家人。”但没人知道是真是假。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他越神秘,关注度越高,流量越大,仿佛走入了一个无法自拔的深渊。
有网友开始回顾他的挑战之路,从封门村的太师椅到纸人冥婚,从十字路口吃香灰饭到哀牢山的黑夜独行,每一步都在挑战人们的心理防线。有人佩服他的胆量,也有人怀疑他是否真的不信邪。
而今他面色憔悴、状态低迷,许多网友也不禁发问,所谓反迷信,是不是也要有底线?
有网友说,张树林的遭遇是对过度挑战的一种提醒。神秘力量是否存在,我们无从考证,但人的身体与精神确实有其承受极限。一个人长期熬夜、精神紧绷,再加上拍摄环境阴森恐怖,确实可能引发内分泌紊乱、健康问题。
医学上有研究,光照不足、长期焦虑、高压环境是导致皮肤暗黄、面部老化、神态呆滞的主要原因。而张树林所表现出的面相变化,更多的是生理与心理的综合反应,并非灵异反噬。
如今的张树林仍在继续挑战,但他偶尔也会在视频中提到尊重传统敬而远之。他似乎变得更谨慎了,不再一味嘲讽,也不再什么都敢碰。他用极端方式告诉人们:你害怕的,不一定真的可怕;你不敬的,也未必就不存在力量。
无论如何,迷信终究无法替代科学,挑战也不能替代敬畏。我们可以不信,但不应轻慢;可以质疑,但不应亵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