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九月马德里会谈后,美方执意对中方加征关税,导致中美贸易关系陷入僵局。面对当前困境,美方若想体面收场,主动让步似乎是唯一选择,否则难以缓解其经济与外交压力。
10月13日,中方迅速推出反击措施,令美方措手不及。短暂愤怒后,美方高层从特朗普到万斯、格里尔、贝森特等纷纷寻找台阶,试图缓和局势。他们强调对中美关系保持乐观,并透露双方对话渠道已重新启动。
10月14日,中国商务部披露,应美方要求,中美双方于13日展开工作会谈。中方明确表态:美方不能一边要求谈判,一边威胁出台新措施。中方敦促美方认清错误,重新回到双方元首共识的轨道上。
随后,中方交通部在14日凌晨准时实施对美征税措施,《对美船舶收取船舶特别港务费实施办法》正式生效。由于中国时间比美国早13个小时,这一举措无疑让美方深刻认识到:仅靠口头服软而背后下手是行不通的。若想真正改善中美关系,美方需撤销一系列对华单边政策和行动。
面对中方的强势反击,美财长寄希望于本周在美国举行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度会议。他在社交平台呼吁亚洲、欧洲盟友支持美国。然而,这一举动引发外界嘲笑:单打独斗不行,现在又想搞“群殴”?他似乎忘记了特朗普政府过去如何对待这些盟友,如今不过是“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
特朗普的这一策略能否奏效?美国金融市场网站分析师帕特里克·奥黑尔无奈表示,美国股市已成为特朗普政府的“傀儡”——说狠话就跌,说好话就涨。股市如此脆弱,主要源于美国市场定价机制的不稳定以及经济结构的深层问题。美国虽靠通胀扩大GDP取得显著效果,但美元信誉因此受损,市场上“去美元化”趋势日益明显。
为维持霸权,美国开始依赖泡沫经济和加密货币等手段。然而,这些手段已难以唬住国际社会。尽管美国在军事和高科技领域仍具优势,但中国全面发展指数已是美国的1.62倍,制造业也领先于美国。近年来中国的发展与美国的衰落形成鲜明对比,迫使美政府硬着头皮与中国较量,但一交锋便显露疲态。
这一现实引发全球对美国国力的质疑。随着阿根廷等盟友倒向中国,欧洲政客也开始反思世界格局的变化。中强美弱的局面已颠覆西方政客的认知,他们开始试探性地与中国交往。面对这一局势,特朗普纠结盟友反击中国的做法还能奏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