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作为生物学本能,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关系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有一部分人从未经历过性行为,未来也可能持续如此。这种特殊的生活状态引发了科学界的关注:这些人在社会、心理甚至基因层面是否存在共性特征?此前,科学界对此知之甚少。
近期,一项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的大规模研究,通过对英国和澳大利亚近五十万人的调查,揭示了性行为缺失者的多维特征。结果不仅引人深思,更挑战了我们对性、社会与进化关系的传统认知。
研究依托英国生物银行(UK Biobank)这一涵盖海量人口健康与基因信息的数据库,对超过40万名39岁至73岁的参与者进行了多年随访。结果显示,约1%的参与者从未有过性行为。另一项覆盖13,500名18至89岁澳大利亚居民的研究也得出相似比例。尽管1%看似微小,但在庞大样本中,仍涉及数千人,足以支撑科学分析。
研究发现,从未有过性行为的人群普遍具有以下特征:受教育程度更高;更少饮酒、吸烟或使用大麻;手机使用时间更短;且常在较小年龄开始佩戴眼镜。然而,这些看似积极的特质背后,却隐藏着心理与社会层面的困境:他们更易感到孤独、不快乐与紧张,朋友与家人探望频率更低,倾诉对象难寻,甚至对生活意义产生怀疑。此外,收入不平等程度较高的地区,性缺失现象更为普遍。
性别差异方面,男性握力较弱、肌肉量较少者更可能终身无性行为,这与演化理论中强壮男性更具性吸引力的观点一致。而女性则未表现出此类关联。
研究进一步分析了数百万个遗传标志物,发现14%至17%的性缺失现象可由基因差异解释。尽管涉及众多基因,每个基因的影响微小,但并无单一基因起决定性作用。有趣的是,与性缺失相关的基因模式,同时与高智力、高受教育水平、高收入潜力、低物质成瘾倾向以及高孤独症发生率相关。
这一发现引发了疑问:为何通常被视为择偶优势的特质(如智力、教育水平),其基因模式却与性缺失重叠?一种解释是,高认知能力者可能更重视学习或事业,牺牲亲密关系;另一种可能是,与智力相关的内向或规避风险特质,使他们更难找到伴侣。从演化角度看,研究还发现,与性缺失相关的基因在至少一万年间持续减少,暗示自然选择正在“淘汰”这些基因——毕竟,难以繁衍后代的基因难以长期存续。
研究发现,性缺失者的特征与“书呆子”(nerd)的刻板印象高度重合:聪明、高学历、从小戴眼镜、内向、身体较弱、社交稀少。尽管这一形象常与青少年相关,但本研究参与者多为中老年人,暗示早期生活经历可能对成年后产生深远影响。例如,从小戴眼镜这一常见被嘲笑原因,与成年后性缺失存在联系,可能通过影响自信心和恋爱成功率,产生长期效应。
研究强调,性缺失并非全然由个人选择导致。部分人属于“无性恋者”(asexual),本身不被性体验吸引;但对许多人而言,性缺失更多是环境因素所致,并可能带来心理健康与社会关系风险。值得注意的是,无性行为与无子女是两码事。无子女者虽也报告更多孤独感,但程度远不及无性行为者。许多无子女者仍拥有充实伴侣关系与丰富社会生活,而性缺失则与不快乐和社会孤立紧密相连。
性缺失与其他多种性状之间的遗传重叠(来源:原论文)
从演化角度看,缺乏性行为似乎是一条“死胡同”:无繁殖,无基因传递,注定被淘汰。但本研究也挑战了部分假设,例如“智力因能让人更具择偶优势而演化出来”的观点。若更聪明者反而更可能无性行为,则智力或许并非主要由性选择推动形成。
研究虽未给出所有答案,却激发了更多疑问:这些与性缺失相关的特征,是导致性缺失的原因,还是其结果?为何高智力有时与社会孤立相关?社会环境如何加剧“书呆子”特征?解开性格、环境、遗传与性交织的复杂谜题,或许能为那些因缺乏亲密关系而困扰的人们提供帮助。
来源:环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