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国剧创作困境:'爱女'标签为何沦为最大陷阱?

时间:2025-10-17 12:14:15 来源:娱乐硬糖 作者:娱乐硬糖

作者|顾 韩 编辑|李春晖

当'爱女'成为政治正确的创作密码,国剧市场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刻意追求'爱女'标签导致剧情平淡如水,冒险尝试'虐女'桥段又遭舆论反噬。这种两难困境在2025年下半年愈发凸显,央八年冠剧集《灼灼韶华》的爆红与争议,恰好成为这个创作怪圈的最佳注脚。

灼灼韶华剧照

收视爆款背后的创作悖论

从女商人到女将军,古偶剧'爱女军团'集体遭遇滑铁卢之际,《灼灼韶华》却凭借争议性'虐女'桥段逆袭成央八年冠。这部集均收视超越杨幂主演《生万物》的剧集,在网络端却遭遇冰火两重天——网播数据低迷,豆瓣评分与《生万物》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台网表现倒挂现象,暴露出传统电视观众与网络受众的审美断层。

该剧的成功与其说是长剧短剧化的胜利,不如说是古早狗血剧的回魂。当大女主经商题材失去新鲜感,制作方转而采用强冲突、高虐点的传统手法,意外唤醒中老年观众的苦情剧记忆。这种创作转向警示行业:在规避'虐女'争议的过程中,国剧是否正在丢失最宝贵的戏剧基因?

创作端的两极分化困境

当前国剧'爱女'创作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进攻型'爱女'刻意堆砌女性主义金句,却因情感空洞沦为口号式宣传;防守型'爱女'为避雷过度削弱矛盾,导致剧情沦为平淡的假甜。这种变形创作在《国色芳华》《掌心》等剧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同一片段在不同观众群体中引发'激进爱女'与'隐性虐女'的激烈争论。

国色芳华剧照

决策层的迎合策略往往适得其反。当大女主定律凌驾于'爱女'原则之上,女配沦为烘托工具的现象依然普遍。这种'明减雌竞,暗增拉踩'的创作套路,在《锦月如歌》的改编中暴露无遗:原著中将军女主的悲剧命运被弱化为甜宠线,导致IP改编首度失利。复仇类型的阉割与'恨海情天'的变质,进一步压缩创作空间。

网文圈的冰火两重天

相较于影视创作的束手束脚,网文领域已形成独特的'爱女文学'生态。晋江《女主对此感到厌烦》与起点《为什么它永无止境》两部现象级作品,通过科幻与革命题材构建女性话语空间。这种理念先行的创作模式,在知乎盐言、豆瓣阅读等短篇平台衍生出更极端的表达——从穿越革命到对抗男凝,情绪冲击取代故事完整性成为核心诉求。

女主对此感到厌烦封面

但过度政治正确正在吞噬创作活力。知乎短篇依赖短视频传播的特性,催生出猎奇剧情与情绪宣泄的倾向;豆瓣阅读的女性悬疑则陷入要素堆砌的怪圈,《目之所及》将杀夫、出轨等六个社会议题塞入短篇,导致现实穿透力锐减。更严峻的是,读者以'爱女'为名的审判正在影响创作生态,这种压力传导至影视圈,将进一步制约内容创新。

科学'爱女'的破局之道

当行业陷入创作迷茫,已故作家琼瑶的作品被重新解读为'爱女'典范。这位曾被批'三观不正'的言情大师,其科学创作经验在于:将女性视为有血有肉的个体,尊重人性复杂而非进行道德规训。从迷茫丫鬟到反派雪姨,琼瑶笔下的配角都拥有完整人格与发声机会,这种创作理念使女性群像自然成型。

琼瑶剧照

在爱情叙事中,琼瑶始终保持清醒认知:男主不是救世主,婚姻并非解药。这种处理使女演员获得更多红利,男性角色的'渣'反而成为批判性看点。对比当下剧集对'恋爱脑'的简单处理,琼瑶式爱情更像是女性成长的镜像——既有飞蛾扑火的激情,也有独立自省的清醒。

2025年的创作困境提示我们:真正的'爱女'不应是标签化的政治正确,而是对女性命运的真诚关照。当网文平台为影视圈输送创意时,保持创作活力比追求形式正确更重要。或许行业需要重新理解'爱女'的本质——不是制造完美女性形象,而是展现真实的人性光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