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的东京,银座的地价能买下整个美国加州;2024年的上海,有房东降价30%仍卖不掉房。”在社交平台上,一条对比中日房产市场的帖子引发了广泛热议。评论区里,有人担忧“中国会重蹈日本覆辙”,也有人反驳“两国国情不同,没有可比性”。
这场争论背后,实则是普通人对资产安全和经济前景的深层焦虑:当中国GDP增速从两位数降至5%左右,当房地产调整持续三年,当地方债务问题浮出水面,我们是否正在走向日本式的长期停滞?
为回答这一问题,笔者花了两个月时间梳理中日经济关键数据,从人口结构、债务水平、产业转型到货币政策,试图找到最核心的对比维度。结果发现,两国确实存在一个“毛骨悚然的相同点”——但这个相同点并非简单的“房地产泡沫破裂”,而是更深层的经济逻辑逆转。
本文将通过7组关键数据对比,还原日本“失去的三十年”真相,并分析中国当前的处境与破局之道。
勿忘国耻
提到日本经济停滞,多数人第一反应是“老龄化”。2025年,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29%(全球最高),而中国这一比例为22%(2025年国家统计局数据),看似中国还有时间缓冲。但人口问题的关键并非“老年人多”,而是“干活的人减少”。
日本劳动人口(15-64岁)在1995年达到峰值8716万,此后以年均0.5%的速度下降,到2025年已降至7400万,30年减少了1316万。劳动人口减少直接削弱了消费潜力(老年人消费倾向低于年轻人)和生产效率(企业用工成本上升)。例如,1990年日本制造业人均产出是中国的15倍,到2025年已降至5倍,部分原因是熟练工人短缺导致生产效率停滞。
中国劳动人口则在2015年达到峰值10.04亿,此后以年均0.3%的速度下降,2025年降至9.7亿,10年减少了3400万。更严峻的是,中国劳动人口下降速度正在加快:2020-2025年年均减少0.5%,接近日本1995-2005年的水平。这意味着,中国可能比日本更早面临“未富先老”的挑战——日本1995年人均GDP已达4.3万美元(世界银行数据),而中国2025年人均GDP仅1.3万美元。
劳动人口减少的连锁反应已显现。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8%(国家统计局数据),远低于2015-2019年8%-10%的增速;制造业PMI连续6个月低于荣枯线,企业反馈“招工难”“用工贵”成为常态。这些场景与日本1990年代高度相似:当时日本企业为应对劳动力短缺,被迫将生产线外迁至中国、东南亚,国内产业空心化加剧。
面对经济下行,中日都选择了“加杠杆”刺激。但关键区别在于:谁在加杠杆?杠杆加到了哪里?
日本在1990年代泡沫破裂后,政府成为加杠杆主力。1990年日本中央政府债务占GDP比重为50%,到2025年升至26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地方政府债务占比从10%升至40%。政府加杠杆的钱主要投向基建(如1990年代大量修建高速公路、机场)和社会福利(如提高养老金标准),试图通过投资拉动经济。
但问题在于,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躺平”了:企业投资意愿低迷(1990-2025年日本企业设备投资年均增长0.3%),居民储蓄率从1990年的15%升至2025年的25%(宁愿存钱也不消费)。最终,政府加杠杆变成了“独角戏”,债务越堆越高,经济却停滞不前。
中国的情况正在向日本靠拢。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居民债务/GDP)从18%升至2025年的65%(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数据),主要来自房贷(2025年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居民债务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