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4日零时,中国海关总署系统准时切换运行模式——所有进入中国港口的美国籍船舶,正式被征收特别港务费。这一举措的背景颇具戏剧性:就在24小时前,美国白宫仍在疯狂释放“谈判信号”。时任总统特朗普突然改口称“100%关税不一定实施”,副总统万斯紧急表态“一切还有得谈”,贸易代表格里尔甚至暗示“可以重新考虑对中国船舶的收费”。然而,这些“橄榄枝”并未获得中方回应,中国反制的齿轮已然不可逆转地转动。
这场被外界称为“船舶战争”的贸易争端,导火索可追溯至2025年7月。当时,美国商务部突然宣布对所有中国造船舶征收25%的港口附加费,试图通过经济手段遏制中国造船业的全球扩张。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造船业拿下全球53%的订单,而美国本土造船厂的市场份额不足3%。美国决策层认为,通过提高中国船舶的运营成本,船东们将被迫转向美国造船厂。但这一算盘显然忽略了现实:中国江南造船厂建造一艘18000 TEU集装箱船仅需11个月,而美国缅因州巴斯钢铁厂的同类订单已排至2030年。更关键的是,中国拥有14亿人口的消费市场,而美国的市场需求对中国造船业而言,不过是“杯水车薪”。
直到近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才在国会听证会上承认:“我们可能犯了个错误。”这一“错误”的代价正在显现。中国反制措施公布后,全球前20大航运公司中已有12家宣布“优先采购中国造船舶”。地中海航运CEO在社交媒体上直言:“我总不能让我的船在港口排队等到2030年吧?”美国政府的“双面表演”更显荒诞:一边是特朗普在集会上高呼“要对中国商品加征100%关税”,另一边是贸易代表格里尔偷偷致电中国商务部“希望谈谈船舶费的事”。这种“一手大棒一手胡萝卜”的策略,在中国面前早已失效。关键在于,美国拿“可能加征的关税”当筹码,而中国手里握的是“正在执行的反制措施”——如同用一张未中奖的彩票换取实物,显然缺乏说服力。更讽刺的是,美国近年来将关税当作“政策玩具”,随意加征或减免,中国企业早已学会“用脚投票”。2025年美国豆农因中国订单流失而颗粒无收的案例,便是最好的证明。
面对中国的强硬反制,美国船东开始尝试“曲线救国”:将船舶先开至巴拿马更换船旗,再以“第三国船舶”身份进入中国港口。然而,这一招数很快被识破。中国海关总署明确表示:“实际控制权在美国企业的船舶,同样适用特别港务费。”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美国的小聪明在中国面前无所遁形。
这场争端最讽刺的结局在于:美国试图保护本国造船业,结果却可能加速其死亡。波士顿咨询最新报告显示,美国造船厂的订单量在过去一周暴跌40%。船东们担忧,若中国进一步加码反制,这些尚未完工的船舶可能沦为“废铁”。更危险的是,美国正在失去国际贸易“规则制定权”。过去几十年,美国习惯用“国内法管全世界”,但此次中国采用最朴素的“对等反制”——你征我的费,我就征你的费;你限制我的企业,我就限制你的企业。这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策略,让美国突然发现自己的筹码已所剩无几。
有网友评论称:“美国就像个牛仔,总以为拔枪最快就能赢。但中国不是墨西哥土匪,我们手里拿的是工业体系这把重机枪。”如今,特朗普政府终于明白,大国博弈不是推特上骂几句就能分出胜负的。当中国按下反制按钮时,美国连后悔的机会都没有。为何中国此次寸步不让?数据给出了答案:中国造船业全球份额达53%,手持订单量足够维持3年生产;中国港口吞吐量占全球30%,任何船东都不敢轻易放弃这一市场。更重要的是,中国正在推进“去美国化”进程,从大豆到芯片,从能源到矿产,美国正逐步被移出中国的“核心供应链”名单。
美国商务部长近日无奈表示:“我们需要中国市场。”但这句话,他们本该在更早的时候说出。当特朗普首次对中国商品加税时,当孟晚舟被无理扣押时,当华为被列入实体清单时,美国就该预见到今日的结局。如今,中国反制的齿轮已不可逆转地转动。美国若想真正解决问题,就该立即取消对中国船舶的港务费,而不是拿着“空头支票”来谈判。毕竟,在这场博弈中,中国已证明:我们不仅有“血战到底”的决心,更有“笑到最后”的实力。美国准备好了吗?恐怕他们连选择的余地都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