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中国人均黄油消费仅0.2公斤,为何难成餐桌主流?

时间:2025-10-19 03:55:26 来源:轩逸阿II 作者:轩逸阿II

在法国人的早餐桌上,一块涂抹着黄油的法棍是标配;在美国,牛排需要“黄油封口”,爆米花要淋上黄油,甚至煎蛋也离不开黄油的加持。黄油作为欧美饮食中的“明星食材”,几乎渗透到每一道菜肴中。然而,在中国,人均年黄油消费量仅约0.2公斤,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即便烘焙门店曾掀起“黄油年糕”的热潮,也不过是昙花一现。那么,中国人究竟为何不爱吃黄油?这种在欧美餐桌占据核心地位的食材,为何始终难以进入中国家庭厨房?



中餐烹饪习惯:黄油的“天然克星”

相较于黄油,中国人更熟悉的是花生油、大豆油、菜籽油和猪油。这些油脂不仅价格亲民、供应充足,还能完美适应中餐常见的爆炒、煎炸等高温烹饪方式。而黄油的烟点仅150至160度,遇高温容易发黑、发苦,甚至可能产生有害物质。这种特性使得黄油在中餐的烹饪场景中几乎“无用武之地”。

黄油并非近代才进入中国。清朝末年,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黄油曾被一些外派官员尝试用于烹饪,但始终未能普及。相比之下,猪油作为养猪业的副产品,早已深度融入中国农业结构与日常饮食。无论是炒菜还是制作点心,猪油都是首选,这不仅是口味偏好,更是农业供给结构的自然选择。



欧美黄油文化:从生存需求到饮食信仰

黄油的流行与欧美历史发展密不可分。早期,游牧民族为解决奶类保存问题,通过搅打牛奶分离出黄油,这一过程与西藏酥油的制作如出一辙。然而,在中原农业文明中,奶源稀缺,牛主要用于耕地,产奶反而是附属品,自然缺乏黄油的生存土壤。

进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宗教对黄油的态度也颇具趣味。当时基督教规定每年有一个月禁食黄油,有人偷偷食用后需花6金币向教会购买“赎罪券”以换取“黄油自由”。法国著名的鲁昂圣母大教堂塔楼便是靠这些赎罪券的收入建成,至今仍被称作“黄油塔”。

19世纪末,技术革命推动了黄油的普及。离心机的出现大幅提升了制作效率,铁路和冷藏技术则打破了地域限制,使黄油从贵族食品变为普通家庭的日用品。此后,黄油逐渐成为欧美饮食文化的象征。在法国,一块软化的发酵黄油抹在刚出炉的法棍上,再配上一杯黑咖啡,是无数人早晨的标配;2017年法国黄油危机期间,价格暴涨3倍,连总统马克龙都开玩笑称“再贵下去就要被赶下台”,足见其地位之高。

在美国,黄油更是无处不在。从早餐的煎蛋、爆米花,到牛排封口、烘焙甜点,几乎每一道菜都离不开它。美国名厨Julia Child曾说:“只要加了足够的黄油,任何菜都能变得美味。”这种饮食信仰深刻影响了一代代美国人。



烘焙领域的短暂春天:黄油年糕的昙花一现

在中国,黄油的机会似乎仅集中在烘焙领域。前段时间,“黄油年糕”在短视频平台爆火,成为“网红爆品”。一条短视频播放量突破4.8亿,某品牌不到两个月便卖出2000万个,甚至有门店单日流水超过10万元。全国7.5万家烘焙门店中,有30%都上线了黄油年糕,成为继“脏脏包”后的新宠。其价格亲民也是关键——2元一个的黄油年糕,相比动辄几十元的泡芙、吐司,更接地气。

然而,这种热度往往来得快去得也快。短短6到8个月,黄油年糕的生命周期便接近尾声。从产业链看,其制作门槛并不高,预拌粉、机器、模具一应俱全,操作流程标准化,口感差异仅20%左右。这意味着谁都能做、谁都能卖,产品同质化严重,难以形成品牌护城河。

更关键的是,黄油年糕虽然美味,但热量惊人。加上芋泥、肉松、蛋黄等配料,吃一块就相当于摄入了三碗米饭的能量。这对越来越注重健康饮食的年轻人来说,很容易被打入“高热量黑名单”。



健康风险与文化差异:黄油的“本土化困境”

除了黄油年糕,一些网红餐厅也曾推出黄油煎蘑菇、黄油拌饭等新品,试图拓展黄油消费场景,但这些尝试始终停留在小众圈层,未能真正进入普通家庭厨房。一方面,中国人习惯将奶制品加热食用,而冷吃黄油抹面包的方式并不符合多数人的饮食习惯;另一方面,黄油的健康风险也让不少人望而却步。

动物黄油的饱和脂肪含量超过80%,长期摄入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而人造黄油虽然减少了饱和脂肪,但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反式脂肪酸对身体的危害更大。此外,在国际饮食文化交流中,口味本就是见仁见智的事。中国人爱吃皮蛋,西方人却觉得恶心;瑞典人爱吃鲱鱼罐头,中国人闻了就想吐。饮食文化没有高低之分,只是习惯不同。



中国人不吃黄油,并非排斥西方文化,而是在现有的饮食结构、健康认知和消费习惯中,黄油确实没有太大优势。至于未来是否会普及,那得看中国是否能孕育出“吃黄油的土壤”,以及是否会形成属于自己的“黄油文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