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103岁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在北京逝世,引发社会各界的深切缅怀。这位科学巨擘的传奇人生,从清华园启程,跨越世纪后又回归故土,在清华园度过了22年充满热忱的晚年时光。
杨振宁7岁随父入住清华园,22岁赴美深造,35岁登上诺贝尔领奖台,81岁重返清华。他将自己的人生轨迹比作一个圆——从清华园出发,历经国际学术巅峰,最终落叶归根。
扎根清华:82岁站上本科讲台
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的杨振宁,20世纪40年代赴美后长期执教。1957年与李政道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他曾在获奖感言中强调:'帮助中国人克服自卑心理,是我最大的贡献。'尽管因此长期旅居美国,他始终心系祖国科研发展。
1980年,杨振宁在纽约创立'与中国教育交流委员会',资助数百名中国学者赴美深造。1996年受邀协助清华创建高等研究中心时,他毫不犹豫地答应:'我从小在清华长大,这个要求我必然答应。'
2003年,81岁的杨振宁正式定居清华园。他不仅放弃年薪,还将美国房产捐赠给清华。次年秋季学期,82岁的他主动为物理系和数学系200余名大一新生开设'大学物理'课程,每周两次、每次90分钟授课,课间5分钟休息时间也常被用来答疑。这场跨越代际的知识传递,吸引了全国高校教师慕名旁听。
据统计,杨振宁为清华高研院筹措资金超1亿元,推动引进姚期智等顶尖人才。他持续关注中国重大科学工程,95岁前仍坚持每天清晨到父亲曾办公的清华科学馆查阅资料。
家国情怀:恢复国籍获终身成就奖
杨振宁曾坦言加入美国国籍是痛苦决定:'父亲直到临终都未宽恕我放弃故国。'2003年回国后,他以清华名义发表数十篇论文,创立基金会支持科研。95岁前坚持每天到科学馆工作,这里曾是其父杨武之的办公室。
2015年,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恢复中国籍,成为中科院首位外籍转中国籍院士。中科院为此特别制定《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暂行办法》。他感慨:'我的血液里流淌着中华文化的基因。'
2019年,杨振宁凭借'科学成就、家国情怀与科研贡献'获'求是终身成就奖',此前仅有'两弹一星'元勋周光召获此殊荣。清华大学原校长顾秉林评价:'他的学术成就与精神风范影响了几代学人。'
百岁荣光:感动中国与科学对话
2021年,杨振宁迎来百岁华诞。当年9月22日,清华等机构联合举办学术思想研讨会,他现场提及邓稼先1971年信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隔着生死向儿时同窗喊话。
同年,杨振宁获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写道:'站在科学与传统交叉点,你贡献给世界的深奥,我们虽不懂;奉献给祖国的纯真,我们都明白。'
2013年,他与莫言在北大展开'科学与文学对话',莫言笑称:'若有来生,我要学物理。'2021年清华110周年校庆时,杨振宁接受采访表示:'曾以为看不到天亮,现在可以说,我已经看见天亮。'
媒体评价杨振宁是'耀眼的天才、勤勉的科学家、热忱的爱国者'。清华缅怀文章写道:'他的一生,是探索未知的传奇,是心怀家国的回响。'
(综合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