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消息,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10月18日下午,搜狐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朝阳发布视频,深情缅怀杨振宁先生,引发广泛关注。
视频中,张朝阳高度评价杨振宁在物理学界的地位,称其对于物理专业的人来说几乎是神一般的存在。他透露,自己小时候就受到杨振宁的激励,坚定了从事物理研究的决心。张朝阳还特别提到,杨振宁对数学之美的追求以及思维的勇敢性令人钦佩。在谈到物理学家排行榜时,他认为杨振宁应排第一,费曼次之,霍金第三。
张朝阳深情地说道:“我们做物理的、学物理的,因为能跟杨先生同一个地点、同一个时代存在,而感到非常荣幸。尽管我后来没有继续深入研究物理,但我也会在物理教育领域,努力将您的事业传承下去。”
张朝阳发视频怀念杨振宁先生 视频截图
据了解,该视频内容源自张朝阳在《科学大家杨振宁百岁华诞》节目中的讲话。他选择此时发布视频,以此表达对杨振宁先生的深切怀念。
在杨振宁先生逝世当日,其友人王征接受澎湃新闻专访,分享了与杨振宁的深厚情谊及对他的深刻评价。王征表示,杨振宁的一生是科学智慧与人文精神交相辉映的史诗,但他心中仍有一个遗憾,那就是未能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奖。若能以中国公民身份再次获奖,将是对其科学成就的极高认可。2021年,诺贝尔奖委员会曾专门向杨振宁索要杨-米尔斯理论的资料,显示出该理论获得诺奖的极高潜力,但最终未能如愿。
王征指出,杨振宁在物理学上的成就远不止于1957年的“宇称不守恒”发现。他与罗伯特·米尔斯共同提出的杨-米尔斯理论,奠定了其科学史地位,并持续产生深远影响。该理论不仅极具获得诺奖的资格,更是现代物理学的重要基石。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奖现场
王征回忆,他曾问杨振宁是否可以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奖,杨振宁淡然回答没有这个规定,只是他们还没给他。这显示出杨振宁的自信与低调。事实上,获得过两项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屈指可数,包括居里夫人、巴丁、鲍林和桑格等。
尽管“杨-米尔斯理论”具备再次荣获诺贝尔奖的潜力,但杨振宁本人常以“宁拙毋巧,宁朴毋华”自勉。这种脚踏实地、追求本质的治学精神,正是他取得卓越成就的内心驱动力。他曾表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通过科学成就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
杨振宁与米尔斯关于“非阿贝尔规范场”的论文局部
1999年杨振宁与米尔斯于石溪
杨振宁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更是一位强烈的民族主义者。王征回忆,中国第一次原子弹爆炸成功时,杨振宁正在美国的一个酒会上,听闻消息后激动得泪流满面。他的爱国主义体现在关键时刻的勇敢担当、数十年的坚持不懈以及对祖国科学教育事业的全情投入。
在1971年,中美关系尚未解冻时,杨振宁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返回新中国的旅程,成为首位回国访问的美籍华裔知名学者。同年,他还积极投身于海外华人争取钓鱼岛主权的“保钓运动”,穿梭于美国各大高校进行演讲,激励了一批热血青年立下报国之念。更为重要的是,他在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上作证,义正词严地阐述了钓鱼岛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事实。
杨振宁先生与陈省身先生
王征表示,杨振宁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清晰,对于科技的发展也有着清晰的判断和认识。如当年有关方面准备投入巨资进行大型强子对撞机试验时,他建议把资金花在发展芯片产业上。这一建议后来被证明具有远见卓识。
中国钓鱼岛
杨振宁先生在书法方面也有着雅好,并能写一手工整的楷书。在杨振宁102岁生日庆典上,他与翁帆曾挥毫签名。今年杨振宁103岁生日庆典上,身在海外的王征专门创作书法作口《仁者寿》赠杨振宁先生,并被展出在庆典现场。
杨振宁103岁生日庆典现场
王征书赠杨振宁先生103岁生日的书法《仁者寿》
王征说,杨振宁先生以他103年的生命历程,真正地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这位矗立在20世纪理论物理学之巅的巨人,不仅以其科学思想重塑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知,更以其跨越世纪的赤子情怀,展现了一位科学家对祖国深沉的眷恋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