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留言,必回!必回!必回!必回!
在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级的背景下,稀土资源常被视为中国制衡美国的关键筹码。然而,深入分析贸易数据与供应链动态后发现,这一观点的支撑依据并不扎实,稀土的实际影响力可能被显著高估。
美国2024年进口稀土总额约1.7亿美元,其中约70%来自中国,按金额计算仅1.2亿美元。这一数据与美国年度进口总额相比,占比微乎其微。更值得关注的是,西方国家正通过投资本土开采与精炼能力,加速构建多元化稀土供应链。
2024-2025年,中国稀土出口量大幅下降,但未见西方企业因稀土短缺而大规模停产的报道。欧盟《关键原材料法案》明确提出2030年自产10%、加工40%的目标,目前进展已超过政策预期。美国通过重启芒廷帕斯矿山、澳大利亚Lynas公司扩大产能等举措,逐步降低对华依赖。
贸易博弈的本质是相互依赖的较量。中国在稀土精炼领域占据技术优势,但同样依赖美国的关键原材料供应。以乙烷为例,这种被誉为“石化工业之母”的轻质烷烃,是塑料、橡胶、化纤等材料的核心原料。
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从美国进口乙烷总量达553万吨,占全国进口总规模的98%。按当年美湾乙烷现货价格140美元/吨计算,进口金额约7.74亿美元,远超美国从中国进口稀土的1.2亿美元。这种依赖差异已被美国用作博弈工具——2025年6月,美国两大石化出口商收到通知,拒绝发放对华乙烷出口许可证,直接推高中国企业的进口成本。
从储量看,中国稀土氧化物储量约4400万吨,占全球38.3%,位居首位;美国储量仅230万吨,占比1.3%。产量方面,2023年中国稀土氧化物产量24.15万吨,占全球69%,美国产量4.3万吨,占12.3%。这些数据直观展示了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优势。
然而,技术优势不等于绝对控制力。西方通过十余年布局,已在稀土产业链构建上取得实质性进展。欧盟基律纳矿、澳大利亚Lynas公司等项目的推进,使得欧美短期内虽难以实现全面替代,但依赖程度已显著降低。2025年6月伦敦中美第二次贸易谈判中,美国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关于“稀土许可证与出口管制”的表态,更多是推进首轮关税共识的落地,而非承认稀土的“王牌”地位。
稀土的战略价值不容否认,尤其是中国在重稀土分离领域的技术优势仍难替代。但将稀土视为制衡美国的终极武器,显然忽略了贸易博弈的复杂性。47亿美元的乙烷进口依赖与1.2亿美元的稀土出口对比,出口下降与西方工业稳定的反差,都指向同一个结论:美国对中国稀土的依赖被显著高估。
贸易战从来不是单一筹码的对决,而是产业链韧性的较量。西方用十余年构建替代供应链,中国也在加速乙烷来源多元化。真正的博弈优势,永远藏在供应链的深度与弹性之中。跳出稀土依赖的认知误区,正视相互依赖的现实差异,或许才是制定有效贸易策略的关键。
一位力求专业的财经媒体人的自留地
观点未必全对,但都是独立原创
不偏不倚,以专业内容传递价值
立场始终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