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经济学家马寅初便敏锐地指出,中国人口增长过快将导致资源短缺,影响民生。1953年,全国人口已达5.83亿,且每年新增1300万,若此趋势持续,十年后人口将突破八亿。彼时,中国经济尚处起步阶段,粮食与工业资源紧张,马寅初的警告可谓一针见血,但也引发了广泛争议。
到了七十年代,中国人口接近七亿,国家开始采取实质性措施控制生育。1970年,上海率先试点节育措施,随后全国推广“晚婚晚育”政策。至1973年,政策进一步细化为“晚稀少”——推迟结婚年龄、拉长生育间隔、减少生育数量。
这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成效显著,出生率从1970年的33.4‰降至1978年的25.6‰,总人口稳定在九亿多。这些政策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基于资源分配的深刻考量:每多一个人,就意味着多一张吃饭的嘴,工业化进程也可能因此受阻。民众对此也表现出高度配合,乡村卫生站积极推广避孕措施,城市里宣传车穿梭于大街小巷,普及少生优生的理念。
1979年,一孩政策正式落地,中共中央发布公开信,基层干部挨家挨户动员,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此后,中国人口增长率持续下滑,八十年代末突破九亿,九十年代达到十亿多的峰值。此时,劳动力红利开始显现,工厂流水线繁忙,经济随之快速增长。这些政策有效避免了人口爆炸式增长,缓解了资源压力。
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出生率急剧下降。2000年总和生育率仅为1.22,2010年更跌至1.18,人口结构开始出现问题。老龄化浪潮汹涌而至,劳动力高峰过后,养老压力日益增大。2013年,“单独二孩”政策出台,允许夫妻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家庭生育二胎;2016年,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当年全国出生人口跃升至1786万,出现短暂回暖。
但好景不长,2017年起出生率再次下滑,2020年疫情冲击下,生育率更是跌至1.3。房价、教育、医疗三座大山压得年轻人喘不过气,结婚生子成为重大决策,需权衡一生开销。2021年,三孩政策落地,配套措施包括住房补贴、教育费用减免等,但出生数字仍未见起色——2021年1062万,2022年956万,2023年又降至902万。
至2024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人口14.08亿,较上一年减少139万;出生954万,死亡1093万,自然增长率为-0.99‰,已连续三年负增长。
昔日为十亿人口发愁,如今十四亿却觉不足。劳动力缺口扩大,养老负担加重,社会结构呈现倒金字塔状,稳定性堪忧。专家预测,至2100年,人口可能不足十亿,“十四五”期间人口负增长将成定局。
独生子女家庭面临更大压力,父母年迈时,孩子需独自承担四个老人的赡养责任,压力如山。并非不愿生育,而是现实残酷:一套房数百万,孩子教育费用高昂,白天996工作,晚上还需顾家,谁又能承受得起?
这一转变来得迅猛,从“多生是负担”到“少生是危机”,政策来了个180度大转弯,根源在于发展阶段的变化。五十年代资源匮乏,人口多成为拖累;如今中国经济体量全球第二,劳动力红利即将耗尽,需依靠人口质量支撑。
马寅初当年的人口账,如今看来,控制生育确实避免了人口爆炸式增长,但也埋下了老龄化的隐患。
当前生育率低至6.77‰,远低于2.1的人口更替水平,专家对此深感忧虑。这并非中国独有,日本、韩国、泰国、西班牙等国早已陷入不婚不育的困境。
2025年上半年,出生人口约400万,较2024年上半年的433万减少33万。数据一出,网上议论纷纷,有人认为政策未跟上民众需求,也有人呼吁加大补贴力度。
7月2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自2025年1月1日起,对3岁以下婴幼儿每年补贴3600元,直至满3岁。无论一孩、二孩还是三孩,待遇相同,国家设定基础标准,2025年预计全国发放900亿现金补贴。此前出生、未满3岁的孩子也能享受,如2023年12月出生的孩子,可领取24个月补贴,共计7200元。这一政策得到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点赞,称其是对孩子未来的明智投资。补贴按年发放,地方可酌情增加,申领简便,APP上一键搞定。生育保险覆盖范围扩大,2025年6月参保人数达2.53亿人,可报销医疗费、领取生育津贴,女职工生育更加安心。
然而,政策虽及时,但仅靠补贴远不够,还需解决根本问题。
住房是最大难题,多孩家庭可优先入住保障房,杭州推行租购同权,让租房孩子也能就近上学,广州对三孩家庭直接补贴3.8万。教育方面也在减负,“双减”之后孩子课业压力减轻,城乡教育差距缩小,上学不再那么卷。
职场上也在推进平等,延长产假、弹性工时,不让女性因生育丢工作。北京设立“一刻钟便民圈”,到处设托育点,父母上班也不用愁没人带娃。这些措施如一张网,兜住年轻人的顾虑。
专家分析,补贴或能拉动生育率0.1至0.2个百分点,但长远来看,还需改变观念——从“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单干思维,转向“多子多福、互相照应”的家庭观念。
独生子女时代,父母将所有资源倾注于一个孩子,孩子虽享独宠,但长大后需独自承担四个老人的赡养责任,压力巨大。若有兄弟姐妹,可互相分担,赡养老人的担子也能轻一些。
生育率回升非一日之功,需经济稳定、福利实在、观念转变。
这场“人口战争”至今未分胜负,最终结果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选择。
家国一体,生育不仅是个人选择,更关乎每个人一生的根基,也关乎国家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