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讣告从不预告,短短72小时内,三则名人离世的消息接连传来,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与痛心。这三位分别来自科学、音乐与教育领域的杰出人物,均因疾病离开人世,其中最年长者已至103岁高龄,他们用一生在各自领域留下深刻印记,却最终未能战胜病魔。
疾病的阴影让这些曾受万众瞩目的身影归于沉寂,他们的离去不仅是行业的损失,更让世人再度直面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10月18日,物理学家杨振宁的离世消息让整个科学界陷入悲痛。世界从此少了一位引领方向的智者,无数科研人员为之哀伤,纷纷以各种方式表达对他的缅怀与敬意。
享年103岁的杨振宁,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仍坚持为清华大学研究生授课,每次上课前都会提前半小时到教室,戴着老花镜整理讲义。他的人生本身就是一部现代物理发展史:1922年出生于合肥,1929年随父母搬到清华园,童年常在荷塘边看书;1938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在艰苦环境中打下学术基础;1945年赴美留学,师从著名物理学家费米,1948年获博士学位后加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他与米尔斯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成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影响至今。1957年,35岁的他与李政道因“宇称不守恒”理论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最早获此殊荣的中国人。领奖时,他特意穿中式长袍,向世界宣告“我是中国人”。
1971年,他冲破阻挠首次回国访问,见到周总理时第一句话便是“我想为祖国做点事”。此后,他成为中美学术交流的桥梁,募集资金资助近百名中国学者赴美进修,这些人后来大多成为中国科技界的中坚力量。1999年,77岁的杨振宁回到清华园担任高等研究院教授,坚持“清华是我最牵挂的地方”。
这些年,清华高等研究院在粒子物理领域发表20多篇顶刊论文,培养出3名青年长江学者,他资助的学者中8人当选院士,30多人成为高校校长。这些成就背后,是杨振宁始终如一的坚持与付出。
10月15日,台湾34岁创作歌手黄小玫因罕见癌症离世,令无数歌迷陷入悲痛。当天下午,她的团队发布讣告时,很多人还在循环她六个月前为台湾屏东县创作的推广曲。
这个出生在台湾的姑娘,11岁随家人移民加拿大,却始终未忘自己的根。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她放弃海外高薪工作,回到台湾大学攻读公共卫生硕士。旁人不解她为何放弃学霸路,偏要扎进音乐圈,她却笑着说:“音乐能传递健康之外的温暖。”
她的音乐里全是生活的温度:《前世今生》唱两岸同胞血脉亲情,《真不愧是你》是写给基层医护的赞歌。今年6月,她特意到上海打卡外滩、迪士尼,在社交平台发动态:“这里的烟火气和台北一样暖。”9月,她带着新作品参加电台访谈,镜头里的她妆容精致,笑着说接下来要去云南采风,谁也没看出她正与罕见病“NK/T细胞淋巴癌”对抗。
这种癌症恶性程度极高,晚期患者连进食都成问题。团队透露,治疗期间她疼得整夜睡不着,却总叮嘱工作人员“别告诉粉丝,不想大家担心”。直到最后,她还在修改未完成的歌曲,讣告里那句“带着你宽大的心,照亮每个地方”,正是她自己写的歌词。
她的离开让“NK/T细胞淋巴癌”这个陌生病名被更多人熟知,医生借此提醒,出现无痛性淋巴结肿大、不明原因体重骤减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
黄小玫的讣告余温未散,天津幼教界又传来噩耗。10月16日中午,74岁的幼教泰斗马丽莉因病谢幕,天津很多70后、80后对这个名字不陌生,他们中不少人就是在马园长的幼儿园里度过童年的。
1969年,19岁的马丽莉刚参加工作,被分配到和平区第十一幼儿园当老师。那时园里条件简陋,她自己动手做教具,把废旧布料改成玩偶,每天最早到园最晚离开。在公办园深耕30年后,1999年她做出惊人决定:创办民办幼教集团。
那个年代,民办教育还不被看好,有人说她“放着铁饭碗不端,瞎折腾”,她却顶着压力四处奔波,找场地、招老师、做调研,光是可行性报告就写了厚厚三大本。第一年招生,只来了7个孩子,她却坚持每天给每个孩子写成长日记,周末带着老师去家访。
慢慢地,“马园长的幼儿园”在天津出了名,家长们说“把孩子放这儿比自己带还放心”。到2025年,她创办的华夏未来幼教集团已有12所分园,3000多个孩子在读,成为全国八大幼教集团之一。她独创的“游戏化启蒙”模式,还被教育部当成民办教育案例推广。
就在去世前一个月,74岁的她还拄着拐杖去新分园视察,叮嘱老师们“一定要让孩子在玩中学”。
这三位逝者,用不同的生命长度书写了同样的精彩。杨振宁用百年人生告诉我们,坚守热爱可以跨越世纪;马丽莉用56年的深耕证明,平凡的岗位也能做出不凡的成就;黄小玫用34年的青春诠释,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留下多少温暖。
有人说,三天内失去三位名人太过沉重,但换个角度看,他们的生命从未真正离开。就像杨振宁先生喜欢的那句诗“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真正有价值的生命,会在时光里留下永恒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