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沉默的荣耀》大结局前夕,剧情发展至高潮。吴石主动暴露身份,冒险发送关键电报,终被保密局特务捕获。此前,朱枫被捕、聂曦暴露,东海小组已处于生死存亡的边缘,悲剧的结局似乎已不可避免。
然而,为保留革命火种,掩护东海身份,聂曦与陈宝仓相继挺身而出,主动揽下所有间谍行为。聂曦留下遗书,陈宝仓提供证据,两人在生死面前,不惜以自我牺牲为代价,誓要保护吴石的真实身份。
聂曦在遗书中明确表示,所有情报传递、通行证办理、电报发送等行为,均由自己主使,与恩师吴次长无关。他详细解释了所有细节,试图为吴石开脱。
但朱枫频繁进出吴公馆、与吴家人来往过密的事实难以掩盖。为进一步保护吴石,陈宝仓及时“打补丁”,谎称与朱枫接头的是自己,吴公馆仅是传递情报的接头地点。
聂曦与陈宝仓费尽心机,终于将吴石从共谍案中“摘”了出来。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吴石最终却主动坦承了自己的身份,对保密局的指控供认不讳。
从旁观者角度,这一举动令人困惑:明明聂曦与陈宝仓已扛下所有罪责,吴石为何还要“意气用事”,承认共谍身份?
表面上看,这一切源于谷正文的情感攻势。吴石被抓后,对保密局的指控始终抵死不认。以吴石的权势和地位,谷正文在没有铁证前不敢贸然出手。因此,审讯陷入僵局。
谷正文是个厉害的鹰犬,既有雷霆手段,又是心理大师。他找准吴石的弱点,展开感情攻势。谷正文曾说,吴石讲义气、重感情,这既是优点,也是软肋。
在多次碰壁后,谷正文决定对吴石展开最后攻势。他送上吴石平日吃的降压药,双手捧出聂曦的遗书,还有陈宝仓的田黄石。这一套组合拳,意图明显。
吴石一眼看穿谷正文的小心思,他说:“你是想利用我们之间的情义,迫使我主动认罪。你确实是审讯高手,冒着失败的危险,再做最后一搏。好,那我现在告诉你,你成功了,我就是东海。”
醉翁之意不在酒。吴石明知谷正文虚情假意,为何还要主动认罪,让同志们的努力前功尽弃?
吴石的认罪,固然与他个人性格有关。他讲义气、重感情,做人堂堂正正,做事敢作敢当。亲眼目睹战友们身陷囹圄、受尽折磨,而自己却要视而不见,他断然做不到。
君子怀德,小人畏威。谷正文正是看到了这一层,才对吴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只是,吴石的认罪还有更多考量。吴次长聪明过人,在国府身居高位,深知权力场的法则和保密局的手段。
吴石比谁都清楚,纵然聂曦认下罪行,陈宝仓打上补丁,但这一套说辞仍旧破绽百出。副官是长期潜伏的共谍,老婆与共谍无话不说的闺蜜,兄弟与共谍在自己的书房接头,桩桩件件,如果只有一件事还可以用巧合搪塞,但这一切同时发生,就不再是巧合可以遮掩的。
更加重要的是,叛徒蔡孝乾的笔记本上还赫然写着“吴次长”三个字。纵观国府上下,吴姓、次长有且只有吴石一人。在这样的白纸黑字面前,吴石自知无法圆谎。
在吴石看来,既然线索多多、疑点满满,再强行狡辩也是于事无补。与其让弟子、兄弟受尽折磨,与其让老婆、孩子担惊受怕,倒不如主动坦承、免受皮肉之苦。
不过,保护同志、庇护家人仍不是吴石主动认罪的全部。吴石的认罪,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对于吴石而言,杀人不可怕,诛心才可怕。在认罪之后,吴石当着众人的面,画出了台湾、舟山等地的兵力部署图。他之所以要主动配合、供述一切,就是对蒋介石父子的无情嘲讽——你纵然知晓一切,但却束手无策。
毕竟,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失败,而是有心无力。
在法庭审判之前,吴石曾对蒋家父子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没有背叛党国,我忠诚于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党国,而不是现在这个人人蝇营狗苟、个个贪污(腐)败的党国。”
吴石的这番话,总结下来就是两句——我没有背叛国民党,我只是不鸟你蒋某人。
吴石用这样的方式,嘲笑着蒋介石和他的党国。他越是高官,越不是共党,越会让国民党当局颜面扫地、无地自容。
这种超越组织身份的信仰,才更会让天下人看清民心所容,让蒋介石气急败坏、彻底破防。
吴石的认罪,如同最高明的阳谋,杀人不见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