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0月13日晚间,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名单正式揭晓。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乔尔·莫基尔(Joel Mokyr)、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和彼得·豪伊特(Peter Howitt)三位经济学家因“对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的阐释”共同获得该奖项,并分享1100万瑞典克朗奖金(约合人民币830万元)。
图片来源:诺贝尔奖官网
作者:梁小民 教授
每年10月初,全球经济学界与博彩公司共同聚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归属。经济学家出于学术好奇,而博彩公司与赌民则更关注巨额奖金的流向——金钱的驱动力往往超越纯粹的好奇心。
诺贝尔遗嘱中设立的奖项仅包括生理学或医学、物理、化学、文学及和平奖,并未涉及经济学。这一“遗漏”或许源于诺贝尔本人对经济学的忽视。如今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实为瑞典中央银行1968年为纪念建行三百周年而设立,全称“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尽管与诺贝尔无直接关联,但其评选方式、奖金数额及社会影响力已与诺贝尔奖其他奖项比肩,甚至成为经济学家的最高荣誉象征。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设立基础是经济学已发展为类似物理学的科学,通过计量经济学等工具构建数学模型,揭示经济规律。然而,这一观点从未获得完全认可。批评者认为,经济学本质上是社会科学,与哲学、社会学、历史学无本质差异。若经济学可设奖,其他社会科学为何不可?
2004年,诺贝尔侄孙彼得·诺贝尔博士联合三位学者在瑞典《每日新闻》发表长文,反对设立该奖项,认为其“玷污了诺贝尔的声誉”。尽管争议不断,奖项仍持续评选并获得广泛认可,这得益于其严格的评选标准与对经济学发展的实质贡献。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原则聚焦于“对静态和动态经济理论的科学研究发展,以及对经济分析的积极贡献”。曾任评奖委员会主席的瑞典经济学家林德贝克将经济学研究分为五类:一般均衡理论、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跨学科研究及经济分析新方法。评选时强调两大原则:一是理论的原创性与实用性,二是其对现实经济的推动作用。
评选程序分为三步:首先向全球知名经济学家征集提名,形成约200人的候选名单;随后由匿名专家委员会筛选出20名候选人;最终由五人评奖委员会投票选出五位最终提名者。华裔经济学家中仅有蒋硕杰曾进入这一名单。严格的保密机制与匿名评审确保了评选的公正性,五十余年来未出现腐败或丑闻。
评选偶尔会同时授予两位或三位学者,以平衡学术流派或全面覆盖研究领域。例如1974年,极左翼的缪尔达尔与极右翼的哈耶克共同获奖;2018年,研究经济增长的罗默与探讨环境成本的诺德豪斯分享奖项。这种安排体现了评选委员会对学术多样性的尊重。
对获奖者的争议常源于个人政治立场。例如,弗里德曼因自由市场理论获奖时遭遇极左翼批评,甚至被诬陷与智利政治事件关联;琼·罗宾逊未获奖则被指“性别歧视”。然而,历史证明,弗里德曼的理论贡献已被广泛认可,而琼·罗宾逊的学术影响力早已式微。
诺贝尔经济学奖通常授予成果发表三十年后的学者,以确保理论的严肃性与持久性。罗默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