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阵地

宇树科技王兴兴:2026年具身机器人或实现自主指令交互

时间:2025-09-24 17:04:29 来源:网易数码 作者:网易数码

北京时间2025年9月24日,在2025高通骁龙峰会「具身智能的进化思考」对话环节中,宇树科技创始人、CEO兼CTO王兴兴围绕具身智能及人形机器人产业展开深度分享,提出技术发展三阶段路径、核心瓶颈突破方向及行业协同建议,为产业商业化落地提供关键指引。

宇树科技王兴兴在2025高通骁龙峰会分享具身智能发展路径

人形机器人三阶段发展:从技术验证到商业化落地

王兴兴将通用人形机器人发展划分为三个关键阶段,精准锚定行业技术成熟度与商业化节奏。第一阶段已通过技术验证:2025年上半年,AI机器人实现复杂指令理解与流畅动作执行,但受限于固定场景交互,头部企业普遍处于动作精度优化向自主决策过渡的初期阶段。

第二阶段预计最快2025年底、最迟2026年上半年完成,机器人将突破场景依赖,实现实时指令响应与能力范围内任意动作执行。这一突破被视为商业化落地的核心标志,例如在服务场景中完成动态环境下的任务执行。

第三阶段为中长期突破期,2026年底至2027年具身智能机器人或具备陌生环境自主决策能力,例如自主寻找水杯并完成递送动作。更长远目标是将任务成功率提升至99.9%以上,实现拆装手机等精密操作,为进入家庭、精密制造等场景奠定基础。

核心技术挑战:算力功耗与硬件可靠性双瓶颈

王兴兴指出,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面临两大共性技术难题。首先是终端侧算力与功耗的矛盾:高端显卡200-300瓦的功耗难以适配机器人空间限制,高算力导致电池快速耗尽且散热需求超出承载能力。他提出将终端算力功耗控制在100瓦以内、平均正常功耗20-30瓦的技术指标,并指出手机类芯片的低功耗、高集成度优势是潜在解决方案,目前已有芯片厂商启动针对性研发。

其次是通信与线缆可靠性问题。王兴兴将线缆比作机器人“血管”,强调工业机器人60%以上故障源于线缆,而人形机器人关节自由转动带来的复杂运动场景进一步加剧损耗风险。他建议通过新通信协议与架构设计优化线束,这一思路与汽车产业电子电气架构革新路径一致,已被部分企业纳入硬件研发重点。

行业协同路径:从技术封锁到生态共建

面对具身智能领域技术路线分散的现状,王兴兴呼吁行业从分散研发向生态共建过渡。他指出,当前运动控制算法、AI交互框架等技术路线尚未统一,单企业难以覆盖全产业链环节,开放协作是加速技术迭代的必然选择。

宇树科技近期开源自研视觉模型的动作,正是技术共享的积极尝试。王兴兴认为,开源能降低行业研发门槛,吸引更多力量参与核心难题攻关,这与AI领域通过开源推动技术普及的路径高度契合。他强调,全产业链环节缺一不可,从安全的机器人操作系统、统一的通信协议到完善的供应链体系,每个环节的进步均能加速产业爆发。

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不仅缺核心技术,更缺标准化体系和成熟供应链。王兴兴的协同建议直指行业痛点:只有通过全链条协同,才能实现从技术落地到成本下降、再到规模扩张的正向循环,为具身智能机器人商业化铺平道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