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西双版纳10月24日电】题:中缅边境龙利村:从治安乱点到旅游胜地的蜕变之路
作者:李临艳
清晨的阳光穿透中缅边境226号界桩旁的凤尾竹林,将热带雨林的生机映照在打洛河畔。这个被傣族群众称为'打铁的地方'的龙利村,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八方来客。作为紧邻国境线的特色村寨,其十年间从'问题村'到'幸福村'的蜕变,成为边境治理的生动样本。

图为打洛边境派出所民警向村民普及法律知识。 打洛边境派出所 供图
'十年前这里完全不是这样。'龙利村党支部书记玉儿囡站在错落有致的傣家竹楼前回忆,'那时村里三天两头发生纠纷,光是走私偷渡案件就处理过不少。'数据显示,2018年这个59户人家的村寨,竟有三分之一男性因涉毒走私受过法律制裁,警车频繁出入成为村民记忆中的常态。
转折始于2021年春天。当打洛边境派出所民警将226抵边警务室建在村中央时,这个饱经沧桑的边境村寨迎来了新生。'要让乡亲们遇到困难第一个想到我们。'警务室墙上'警民鱼水情'的标语,在凤尾竹的摇曳中显得格外温暖。
'最难忘的是去年泼水节。'村民玉光罕擦拭着新买的摩托车说,'我和孩子走散后,李警官在泼水广场找了两个小时,浑身都被泼湿了。'这份超越职责的守护,让村民自发授予警务室'第60户荣誉居民'称号。警务室记录本上密密麻麻的调解记录,见证着从'问题村'到'和谐村'的转变。

图为警民护边队在村寨中巡逻。 打洛边境派出所 供图
2024年秋季,由40余名村民组成的'警民护边队'活跃在边境线上。这支身着统一制服的队伍中,既有曾经的待业青年,也有返乡创业的能人。'每月有稳定收入,还能守护家园。'队员岩香展示着手机里的工资短信,笑容里透着踏实。他们不仅是治安员,更承担着巡边员、调解员的多重角色。
'有群众支持,才能凝聚各方合力。'打洛边境派出所教导员陈辉指着联合查缉点实体化运行图介绍,通过发动群众力量,自发参与查缉的人数一度突破百人。如今在龙利村,'让跨境违法犯罪没有滋生土壤'已成为全体村民的共识。
治安环境的根本改善,为龙利村带来了发展机遇。在村口的文创集市上,绣娘们飞针走线展示着傣族织锦技艺,身着传统服饰的舞者用象脚鼓迎接游客。'现在年轻人都不愿出去了。'玉儿囡指着正在装修的民宿说,'光是旅游旺季,开民宿、做餐饮的收入就能顶过去种橡胶的几倍。'数据显示,2024年龙利村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127%,成为西双版纳边境旅游的新亮点。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