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0月28日电(记者 袁秀月)近日,一则关于中小学生口头禅的讨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某语文教师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称,布置作业时学生频繁使用“包的”“666”“做不了一点”等网络热梗,甚至有媒体报道此类用语已渗透至学生作业与考试答卷中。
网络用语与热梗的流行并非新鲜现象。自互联网兴起以来,从“火星文”到“yyds”,每一代年轻群体都曾创造过独特的表达方式。随着短视频平台的普及,网络热梗的传播速度与范围显著扩大,中小学生作为数字原住民,其语言习惯正被深刻影响。这种现象引发两极观点:一方担忧过度使用网络用语会削弱学生的人文素养;另一方则认为这是语言演进的自然过程,无需过度干预。
技术发展带来的语言变革已成为全社会共同课题。在信息爆炸时代,真正需要警惕的并非孩子接触网络用语,而是其语言体系的单一化倾向。当“梗文化”占据主导,经典诗词、成语典故的生存空间被压缩,可能影响青少年的思维深度与表达能力。
语言使用需把握平衡尺度。青少年因社交需求、身份认同等心理因素接触网络用语无可厚非,但若沉迷于短视频中的碎片化表达,甚至影响正常学习,则需引起重视。语言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思维载体与文化传承的纽带。过度依赖网络热梗可能导致书面表达能力退化,甚至削弱独立思考能力。
针对“诗词成语无用论”的质疑,需明确:经典语言与流行文化并非对立关系。短视频中的“梗”虽具即时性,但课本中的诗词成语承载着千年智慧结晶。这些文化基因可能在某个人生阶段突然被激活,成为照亮前路的精神灯塔。例如,困境中想起“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豁达,或用“山重水复疑无路”形容挫折,都是经典语言赋予的独特力量。
在短视频深度渗透生活的当下,解决这一问题需多方协同。家长应以身作则,规范自身媒介使用习惯,引导孩子区分娱乐场景与学习场景;学校需创新语文教学方式,通过情境教学、文化活动等形式激发学生对经典语言的兴趣;同时,平台方也应优化内容推荐算法,减少低质网络梗的传播。只有构建“经典浸润+适度创新”的语言生态,才能帮助青少年在流行浪潮中守住文化根基。
(完)